千问千寻大运河 | 打击逃税,林则徐为何在泰州立碑

2020-12-24 12:03:10 作者: 千问千寻大运

作为大运河的一条重要支流,古盐运河(又称泰州运盐河、老通扬运河)穿过泰州城,一路向东。在古盐运河畔,耸立着一座历经百年风雨的盐税碑,它是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所立,林则徐为何要在此处立碑?这背面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散步古盐运河畔,静静流动着的运河水,倒映出凤城水乡安静而又慈祥的影子,枕水而立的一块石碑,成为旧日前史的见证者,向后人诉说着一百多年前“舟行如梭、不舍昼夜”的昌盛盛景。这块盐税碑高约150厘米、宽70厘米,细看碑铭,笔迹模糊可辨,碑头写有“扬关奉宪永禁滕鲍各坝越漏南北货税告示碑”字样,石碑最右侧写着“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理粮储、提督军务、巡抚江苏等处当地林(则徐)”。

“这块碑代表着泰州悠长的盐税前史,是古盐运河经济昌盛的前史见证。”泰州文史专家黄炳煜娓娓道来:前史上的泰州,一直是淮南盐的首要产地。早在西汉初年,吴王刘濞在黄海之滨建立了海陵粮仓,又使用临海之便当,建立了滨海盐场,煮海水为盐。为了将海盐西运,刘濞开挖衔接扬州茱萸湾和如皋蟠溪(今如皋汤家湾)的老通扬运河,“其时开挖这条河,首要是为了运盐,所以这条河又被称之为运盐河、盐运河。” 京杭大运河注册后,古盐运河衔接上了这条“大动脉”,泰州逐步开展成为以盐、粮集散为主的内河港口城市。“这条河是苏北里下河区域通江的出入口,当年,南来北往的商船都需从此经过,是一条水上交通要道。” “在古代,泰州这个当地不只产盐、运盐,还管盐、查盐,古盐运河的昌盛让泰州成为全国的盐税重镇。从唐至清1000多年间,国家财政有30%至50%的盐税征自泰州运盐河,被誉为‘全国盐赋,两淮居半’。”黄炳煜说,古代食盐的位置重要,历代封建王朝无不注重盐业的出产和营销,“清朝时期,扬州关在泰州设置了分支机构,在泰州的滕坝、鲍坝,对运进运出扬泰区域的货品征收落地税和运销泰兴特产税,其他南北交游货运需在扬州关的白塔河、中闸两口通行缴税。但之后,许多盐船为了逃避扬州缴税,挑选从泰州的滕坝、鲍坝、越坝通行逃避税款,直达长江和下河区域,这就导致了扬关税收锐减。”

道光十二年,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扬关指控泰州“三坝”浮征滥收现象严峻,林则徐亲临泰州对此进行严查,命令永禁滕鲍各坝越漏南北货税,并在此地立下一块《“扬关奉宪永禁滕鲍各坝越漏南北货税告示碑》”,以此标明一抓到底的决计。黄炳煜介绍说,这块“税务告示碑”并非禁令下达之初就有,而是在禁令公布一段时间后所立,其首要意图是警示世人,以防故态复萌。

韶光流通,年月变迁,从前盛极一时的泰州盐业早已沉寂在前史的长河之中,古盐运河却奇迹般地保存下来,千百年来,见证着前史的沧桑剧变,为这座城市沉淀了深重的文明底蕴。“从泰州动身的船运出去的是盐,是粮食,是货品,运回来的也并非空船,而是华夏的思维、文明、宗教等精神财富,这既带动了沿线区域的昌盛,也促进了泰州本身的多元化开展。”在黄炳煜看来,古盐运河里流动的不只是飞跃不息的河水,更是一条连绵不停的文脉。欧阳修来此写下名篇《许氏南园记》;晏殊、范仲淹、富弼、韩琦、吕夷简先后在泰主政;岳飞曾任泰州知州,这是他一生中担任的仅有文职;文天祥逃避元军追捕途经泰州时,写下“海陵棹子长相顾”的诗句;元末盐民首领张士诚振臂一呼应者聚集;清代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期间在此立碑,“永禁越漏南北货税”……古盐运河畔,上演了一幕幕前史传奇,留下了一段段前史美谈。 现在,在这座因盐而生、因税而兴的城市里,咱们仍能够寻找到许多税文明的遗址、文物、典籍。坐落泰州西城河畔、附近前史上泰坝监掣署所在地的江苏盐税博物馆,以丰厚的史料与藏品,展示了泰州的盐税文明遗产;税务桥、税务烧饼店……众多以税务命名的地名,更是凸显了这座城市深重悠长的盐税前史。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