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徐渭,难免让人叹惜。徐渭是明朝三大文人之一,分明才调横溢,却不得发挥,一辈子穷困潦倒,真是命运弄人。后人也只能从徐渭的文学作品中了解他,徐渭的书法字画多为后人所称誉,徐渭也具有特殊的军事才干。
徐渭,字文长,生于嘉靖年间,虽有才调,却不会考试,曾8次参与科举,成果连举人都没有考中。关于徐渭参与科举,民间撒播着一个趣闻。
听说徐渭去参与科举,标题很简单,他一气呵成,写了篇精辟的短文。但考试剩余的时刻许多,他无聊之下竟在考卷的空白处,画先人的画像,还画他中举之后祭祖的局面。交卷之后,主考官看了卷子,虽觉得他的短文写得不错,但却不满他乱画画,所以在试卷中指示:“文章太短脸皮厚,名次排在孙山后。”徐渭落榜了。
三年之后,徐渭又去赶考,又是本来那个主考官。徐渭心里气愤,考试时成心大作文章,批评科举制度的弊端,成果文章越写越长,试卷写不下,所以写在桌子和椅子上,其时气候热,徐渭竟把衣服脱了,在衣服上接着写,交卷时把桌子、椅子和衣服一同交上去。主考官大吃一惊,问徐渭想干嘛?徐渭说:“你喜爱看长文章呀,我就写篇长文章给你看!”徐渭又落榜了。
没过多久,这事传开了,徐渭就被人称为“徐文长”。
其实这仅仅民间撒播的趣闻,这趣闻仅仅很好地解说了徐渭的字“文长”的来历。然而这终究仅仅趣闻,在历史上并没有任何根据。
1.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徐渭考科举的这个趣闻,史料仅仅记载徐渭8次参与科举,连举人都没有考上。
2.徐渭原字为“文清”,后改为“文长”,古人成年之时一般是老一辈由赐字的,徐渭应该是后来自己改的,尽管不知道徐渭为什么取字为“文长”,但古人对字比较注重,改字是件很盛大的工作,不会以戏谑的方法去取字。
3.这趣闻自身也不契合情理。1)主考官在阅卷时是不或许会在试卷上写评语。考卷是糊名的,考官阅卷后也不或许下发试卷,徐渭更不或许还有时机看到自己的考卷,徐渭仅有知道的是自己没考上。2)徐渭考的是乡试,也叫秋闱,是在秋季举行,其时气候应该很凉快,徐渭不或许热得把衣服都脱了。3)徐渭又怎么知道主考官是同一个人,担任收考卷和阅卷的考官未必是同一个人,往往主考官会在考场监管,但不会自己去收考卷。
由此可以看出,徐渭参与科举交上桌椅衣服的趣闻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但这个趣闻可以撒播下来也是有道理的。徐渭八斗之才,却终身贫穷、不得重用,连后人也为之怅惘,这个恰恰趣闻解说了徐渭贫穷潦倒的原因,一起有力地打击了其时的科举制度。
最重要的是,趣闻中徐渭的所做所为也是十分契合徐渭的为人和性格特点。徐渭为人放浪不羁,生性放纵,不愿受传统礼法的捆绑,干事只随心意却不计后果。当朝首辅李春芳曾聘徐渭为幕僚,这关于徐渭来讲肯定是个好时机,但没过多久就因为性格不合而闹翻。到了晚年,徐渭更是与那些端着架子的达官贵人方枘圆凿,老友逐步变少,晚年苍凉。
总而言之,这个趣闻表达了后人对徐渭命运的怜惜和对他抵挡尘俗的赞扬
内容资料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络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