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五国相王”是怎么回事?分别是哪五个诸侯国?

2020-12-27 18:35:23 作者: 战国时期,“

五国相王,指的是战国时期五个诸侯国相互供认对方君主王位的事情,该事情标志着周皇帝声威的完全消失。周朝时期,周皇帝称王,比方我们了解的周武王、周幽王、周平王等。而就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在爵位上分为公、侯、伯、子、男这五个爵位。当然,尽管周朝的诸侯国中,大部分诸侯国的爵位都是公爵以下的,但是,这些诸侯国的君主,往往都被称之为XX公,比方齐桓公、晋文公等。

不过,到了春秋时期,楚国首要僭越称王,意味着诸侯国不只内行动上和周王室相抗衡,比方不遵从周皇帝的指令,乃至在爵位上也要和周王室等量齐观了。而到了战国时期,僭越称王的诸侯国越来越,然后呈现了“五国相王”这一事情。那么,问题来了,五国相王是哪五个诸侯国称王?五国相王的含义又有多大?

首要,在战国七雄的格式刚刚构成之后,也即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后,战国七雄只要楚国这一个诸侯国称王。当然,在战国七雄之外,巴国、蜀国、越国等诸侯国,也都称王。不过,这几个诸侯国基本上都在战国中期之前被战国七雄消除了。到了公元前334年,魏国由于夹攻齐国和秦国两个大国之间,屡次吃到败仗,为了按捺秦国向中原地区的扩张,魏惠王这位君主在惠施的谋划下,自动带领韩国等国的国君,前往徐参见齐威王,两边相互供认对方的王位,史称徐州相王。

通过徐州相王之后,战国七雄中多了两个称王的诸侯国,也即魏国和齐国。到了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立为王,同年,魏惠王尊韩宣惠王为王。一时之间,各国不管巨细纷繁称王,其间乃至包含中山国、宋国等战国七雄之外的诸侯国。而这,天然是五国相王呈现的重要前史背景。

公元前323年,在公孙衍的斡旋下,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中山国这五个诸侯国结成联盟,各国国君均称王,以对立秦、齐、楚等大国。其间,就公孙衍来说,很多人说到这个姓名,或许会感到生疏。不过,在笔者看来,在整个战国时期,公孙衍无疑是能够和苏秦、张仪混为一谈的纵横家。更为要害的是,在张仪取得秦惠文王重担的时分,公孙衍发起山东六国合纵,以此一起抗衡秦国。

因而,关于五国相王来说,明显存在抵挡秦国的意图。在五国相王中,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中山国这五个诸侯国相互称王,而且供认其他诸侯国的王爵。不过,需求留意的是,在五国相王后,齐国关于中山国的王号不满,曾企图联合燕国、赵国进犯中山国以迫使其去王号。而就赵国的君主赵武灵王,则以为赵国没有称王的实力,所以在国内未选用王号,仅称“君”。

关于五国相王来说,具有重要的前史含义。一方面,五国相王后,战国时期的首要诸侯国基本上都僭越称王,这意味着周皇帝声威的完全损失。留意,这里边是“完全”,而不是削弱。在此之前,楚国早在春秋时期僭越称王,只能说是削弱周皇帝的声威,彼时,齐国、晋国、秦国、燕国等大国都没有挑选僭越称王,而且还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也即在名义上,周王室仍是大部分诸侯国的皇帝。

到了战国时期,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是对周朝宗法制和分封制的严重破坏,也即卿大夫首要把握大权,就能够夺取一个诸侯国的君主之位。对此,周王室只能默许承受,而且还要封爵这些诸侯国,给予他们正式诸侯国的身份。不过,正是由于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需求周王室的认可,阐明周王室仍是具有必定声威的。

最终,不过,通过徐州相王和五国相王之后,意味着周皇帝的声威完全损失,由于我们完全不必忌惮周皇帝的感触,乃至能够说是将东周王室当成空气了。另一方面,五国相王的产生,为东周王室的消亡埋下了伏笔。在此之前,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都需求周王室的认可,这阐明周王室还具有必定的存在价值,或者说在全国诸侯中具有必定的声威。但是,在五国相王之后,不只战国七雄不把周皇帝当回事,连宋国、中山国等诸侯国都僭越称王,这让周王室逐步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含义。早在春秋时期,一些大国就完全具有消除周王室的实力,仅仅由于忧虑遭到全国征伐,所以没有吞并周王室。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