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差点投降元朝吗?

2020-12-28 11:15:48 作者: 朱元璋差点投

元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八月,元将察罕帖木儿带领元军攻破龙凤政权的首都汴梁,刘福通保护小明王韩林儿退回安丰。

朱元璋尽管在军中运用龙凤年号,承受小明王封授的官职,但“事皆不禀其控制”(《鸿猷录》),坚持了实际上的独立。

不过,北方红巾军控制了元朝的大部分军力,使朱元璋得以在南边沉着开展,不用和元军主力正面对战,因而一直是朱元璋的一面屏障。

一旦失掉这面屏障,张士诚和陈友谅又在东、西双面凶相毕露,朱元璋的境况将反常困难。

为了缓解这种窘境,收到元军占领汴梁的音讯后,朱元璋忙派人前往汴梁,与察罕帖木儿通好,“八月己卯,大明遣使至汴梁,与元将察罕帖木儿通好”(《国初群雄事略》)。

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六月,察罕帖木儿大举出兵山东。八月,元军连续攻下长清、东平、济宁、泰安、齐河、泰安等地,进逼济南;三个月后,元军占领济南,“进兵济南,刘珪降,遂围益都”(《元史·本纪·顺帝》),“攻围济南三月,城乃下”(《元史·列传·察罕帖木儿》)。除益都仍在据守外,山东各郡县都被元军占领。

此刻,朱元璋正亲身率军征讨陈友谅。察罕帖木儿占领山东的音讯传来,朱元璋再次面对困难挑选。察罕帖木儿气势正盛,攻下山东后,他会不会挥师南下,进攻南边的起义军?而其时南边的起义军中,张士诚和方国珍均已屈服元朝,而朱元璋名义上则是龙凤政权的吴国公,那么察罕帖木儿下一个进攻方针很有可能是朱元璋。怎么办?朱元璋再次派使者与察罕帖木儿通好,表明愿与察罕帖木儿“结援”。“太祖闻李察罕帖木儿下山东,江南轰动,遣使通好”(《国初业绩》)。

察罕帖木儿扣下了朱元璋派去的使者,并把朱元璋遣使通好之事上奏元顺帝。元顺帝收到音讯后,的确动了招降朱元璋的心思,决议封朱元璋为荣禄大夫、江西行中书省平章政事。

不久,元顺帝派户部尚书张昶带着御酒、八宝顶帽和宣命诰书走海路到庆元方国珍处。方国珍先后两次派人奉告朱元璋,都没有得到答复。

朱元璋为什么对元顺帝的招降特使置之脑后呢?本来,在山东一度所向无敌的察罕帖木儿,在益都遇到陈揉头的坚决反抗,元军久攻不下,远景变得不明朗起来。

因而,朱元璋对张昶避而不见,静待事态改变。

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六月,察罕帖木儿派使者带信件来到应天府,将元顺帝的招降决议告知朱元璋,这是察罕帖木儿写给朱元璋的最终一封信。

收到察罕帖木儿的信后,朱元璋对其诚心心存置疑,对身边的人说,“予调查罕书辞婉而媚,是欲啖我,我岂能够甘言诱哉?况徒以书来而不返我使者,其情伪可见”(《明太祖实录》)。

恰在此刻,儒士叶兑主张朱元璋回绝元朝的招降,吞并张士诚,催促方国珍归降,南取闽越,定都应天府,进可规取全国,退则能图自保。“宜北绝李察罕之招诱,南并张九四之僭据,督方国珍之归顺,取闽越之上地,即建康以定都,拓江、广以自资,进则越两淮规华夏而取全国,退则保全方面而自守”(《国朝献征录》)。

朱元璋对这番言辞非常欣赏,想把叶兑留下来,却被回绝。

其时察罕帖木儿正带兵攻击益都,遭到顽强反抗,一时无暇他顾,朱元璋所以对元朝的招降不予答复。

孰料察罕帖木儿不久便被田丰、王士诚等人刺死,他的养子扩廓帖木儿持续统领元军攻击益都;十一月,元军攻破益都。

察罕帖木儿的死无疑使得保护元朝的力气被大大削弱。扩廓帖木儿尽管得到了元朝的正式录用,但毕竟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他的才能不免遭到置疑,而这种置疑很可能会引发元朝新一轮的内斗。攻下益都后不久,扩廓帖木儿公然和孛罗帖木儿开端了彼此攻伐。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