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伐蜀,蜀汉为何派没带过兵的诸葛瞻迎敌?86年后才知刘禅用意

2020-12-28 11:15:01 作者: 邓艾伐蜀,蜀

绵竹之战是蜀汉消亡前的终究一战,在此之前,魏国镇西将军钟会的14万伐蜀主力被姜维死死挡在剑阁,已有退兵之意,而钟会一旦退兵则意味着魏国伐蜀之战的失利。

但没想到的是,起先竭力对立伐蜀的邓艾(征西将军邓艾认为蜀未有衅,屡陈贰言)却带着2万士卒绕过剑阁,从阴平无人区强行军700里,攻入蜀汉内地。

邓艾偷渡阴平,彻底改变了魏蜀两军的对峙局势。

由于江油守将马邈屈服,益州平原门户大开,姜维统率的蜀汉主力又远隔千里,无法敏捷回援。所以,蜀汉能否化险为夷的要害就在于成都的留守部队能否打败邓艾。

据《晋书·文帝纪》记载:“计蜀兵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郡不下四万”,成都守军虽非百战精锐,但从数量上来说仍然多于邓艾的魏军,尚可一战。

但蜀汉在将领的选派上,刘禅拒绝了安南将军霍弋的带兵恳求,反而挑选了军师将军诸葛瞻。诸葛瞻是诸葛亮之子,他在蜀汉政权中先后任职骑都尉、羽林中郎将、尚书仆射、军师将军、行都护卫将军,但这些官职除了代表诸葛瞻等第较高外,并无实践带兵的经历。

而诸葛瞻即将面临的对手,是终年与姜维在前哨拉锯作战、具有丰厚作战经历的邓艾。刘禅固执让没有带过兵的诸葛瞻前往迎敌,也确实带来了“后果”。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冬,诸葛瞻统率数万大军抵达涪县后,未遵从尚书郎黄崇抢占险峻的主张,成果被邓艾抢先,诸葛瞻被逼退守绵竹。

而绵竹一战,诸葛瞻又抛弃坚城,挑选出城作战,成果全军覆没,诸葛瞻、诸葛尚父子的头颅还被邓艾砍下请功,成都终究一道防地失守,刘禅屈服。

在姜维主力尚在,成都守军又多于邓艾魏军的前提下,蜀汉防护系统的崩盘,好像主因皆在诸葛瞻的优柔寡断和军事决议计划的失当。

不过,就在蜀汉消亡86年后,东晋的史学家常璩在编撰《华阳国志》时,却意外从蜀地取得了隐秘已久的史实。

在诸葛瞻出动军队之前,留守成都的4万守军已有万余人分别被廖化、张翼统率声援沓中和阳安关口。饱尝疲敝的益州大众听闻魏军来袭,纷繁“迸入山野”,不愿为蜀汉出战,益州本乡派的代表谯周更是竭力宣扬大势已去。

在这种景象下,刘禅弃用宿将而背注一掷将悉数筹码压在了从未带过兵的诸葛瞻身上,其实在意图是期望使用诸葛亮生前治蜀的声威,来从头凝集现已一盘散沙的民意。

事实上,绵竹首战,面临出奇越险而来的魏军精锐,暂时凑集而来的蜀汉守军确实在诸葛瞻的统率下迸发出了惊人的战役力,史载:“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晦气,并交还,曰:贼未可击,”。诸葛瞻一度打的魏军有了退兵的计划,邓艾不得不以斩首相威胁,催促魏军死战。终究,毫无战役经历的诸葛瞻没能坚持到终究。

诸葛瞻一死,蜀汉士卒马上呈现“众皆离散”的状况,这也足以阐明,在诸葛亮逝世近30年后,诸葛氏在蜀中仍然极有号召力。

而《华阳国志》记载的别的一件事,也再次佐证了这一点:

诸葛瞻身后,头颅被邓艾砍下,但尸身却奥秘失踪。很快,蜀地开端撒播“诸葛瞻与邓艾战于绵竹也,时身死失丧,或言生走深逃”,在诸葛瞻战死5年后,有一名叫王富的士卒由于样貌神似诸葛瞻,自称诸葛都护在临邛起兵,竟然取得原蜀汉士卒的呼应(瞻亲兵言富形似瞻,故富假之也)。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