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定周朝建立的战役牧野之战:商王朝溃败的真正原因

2020-12-29 00:03:52 作者: 奠定周朝建立

武王伐纣是我国前史上的一件具有划时代含义的大事,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革新,它是商衰周兴的转折点。通过牧野之战,周王朝一战而胜,完毕了商王朝的控制,对推进我国前史行进起到积极作用,它标志着前史的行进和开展。伐纣成功之后,西周开始实行分封制,我国从此进入了长达800年的周朝。周朝的经济、文明、生产力水平比商代更高,并培养了绚烂的中华民族的文明。

武王十一年(前1046)元月,即观兵盟津后的第二年,武王率戎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5万人,以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方国部族装备向东征伐纣王。这支征伐部队在渡过盟津之后,举办了规划盛大的盟会誓师,武王历数了纣王的罪行,勉励伐纣的各路诸侯与周师官兵一道像虎、熊相同勇敢行进,以到达一举灭商的意图。盟津誓师之后,伐纣大军采纳急行军战术,日行几十里,仅用了四天时刻便赶到了朝歌城外的牧野。他们连夜布阵,于第二天早晨与纣师决战于牧野。

牧野之战

关于牧野之战的进程,后世有许多记叙。《逸周书·克殷解》记叙牧野之战的通过是:周师率350乘戎车布阵在牧野,商纣王也率戎行前来反抗。武王先让太师吕尚即姜子牙和百夫长与商朝戎行单车应战,然后亲率虎贲、戎车等精锐部队冲击商朝的戎行,使商军大溃而逃。商纣王在败兵之后逃回国都,登上鹿台自焚而死。《韩非子·初见秦》和《战国策·秦策一》的记载为:牧野之战在一天之内完毕,次日,周武王一举攻下了商朝的国都,建立了新的王朝。

关于两军对垒力气的记叙,后世史书则多有不实,且互为对立。《史记·周本纪》记载周除了自己的3000虎贲,还有四方八国的战车4000乘,而商纣王则出兵70万以抵拒,这与《韩非子》和《战国策》说纣王“将率全国甲兵百万”的说法都属夸大之辞。事实上,商在牧野的戎行数量远不到百万,但数量上确实是超越周的戎行,《诗经·大明》说,商朝戎行的旗帜如林般布满牧野。可是,在人数上占优的商朝戎行并没有获得战争的成功,反而在战场上“前徒倒戈”,成为武王的前锋,所以牧野之战在一日内便完毕,以武王大获全胜而告终。

牧野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争,商朝戎行一触而溃的原因,后世史家以为大致有二:一是商纣王的凶狠失掉民意,得不到臣民的拥护,终究导致士卒在战场上倒戈相向;二是商纣王堕入山穷水尽之中,得不到有用的帮助。

牧野之战时的姜子牙

因为长时间对四夷的掠取使得商朝与四方夷戎部落的关系紧张;一起与东夷的比年征战使其军事力气大为削弱。再加上商纣王对流亡罪人和奴隶的保护,加重了他与周边方国的对立,并成为周人联合诸侯伐纣的利器。相对而言,周师可以以少胜多,则在于周武王领导集团的“同心协力”,姬、姜两姓贵族的联盟以及西方诸侯的协作,当然还有武王选定的克商机遇、战略部署的正确和周师的高昂斗志。

牧野之战后,周师直接进入京畿,在这里遭到了比较坚强的反抗。《诗经·武成》篇曾记载,两边在京畿邻近展开了惨烈的激战,致使鲜血汇流成河,连战役用的棒槌都漂了起来。商纣王自焚而身后,武王用黄钺斩下他的头颅,悬挂在大白旗上。牧野之战次日,武王在商王的宫廷举办了盛大的革殷受命典礼,正式宣告商朝的消亡。

武王在膺受大命之后,实行了几件大事。一是安慰殷商遗民: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持续统率商的遗民;命令开释被纣王软禁的箕子和大众;赞誉商朝的贤人商容和比干,并为比干修葺了坟墓;将商王囤积在鹿台和仓廪的钱物发放给民众。二是将传国的九鼎和宝玉带回周,以标志殷周政权的嬗递。三是在军中举办祀典,安慰先祖,祭祀神灵,然后持续剪灭殷商贵族的剩余实力。

牧野之战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