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种五律葫芦格,是上一下三,而不是《青箱杂记》说的上二下四。
黄朝英《靖康缃素杂记》也说到了葫芦韵 :
葫芦韵者,先二后四; 如律诗中"东"、"冬"通押,先二韵"东",后四韵"冬",此体作者很少,遍阅齐己、郑谷会集未得一例。
黄朝英说,看遍了齐己、郑谷诗集,也没有见到一首葫芦韵的律诗。依照先二后四的要求,葫芦韵押韵应该是这样的:
风劲花枝乱,雨馀林更青。【九青】,
少多逢窘境,老不叹漂零。【零:九青】
雪后菊未死,风前山欲崩。【崩:十蒸】
仍烦析尘语,远寄打包僧。【僧:十蒸】
政绩随诗价,离樽慰远征。【增:十蒸】
明朝孤馆内,寒影照青灯。【灯:十蒸】
六韵诗,共12句,前两句押青韵,后四句押蒸韵。
五、兼韵
其实,不管辘轳、葫芦、进退,上面这几种押韵方法,在唐朝叫做”兼韵“。作为律诗,这几种都是出韵的现象。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到:
唐人有嫌韵、兼韵之法。嫌韵即出韵也。兼韵亦名干韵,谓兼取通用韵中一二字也。 寒与删、先得相兼,以其通用故也。《围炉诗话》
其间,寒与删、先,是邻韵,在古体诗中是能够通押的,可是在律诗中不能作为一个韵部通押。例如杜甫《客旧馆》便是这种状况 :
遗迹随人事,初秋别此亭。重来梨叶赤,仍旧竹林青。风幔何时卷,寒砧昨晚【声】。无由出江汉,烦恼月冥冥。
这首诗的第六句韵脚是:声,归于【 庚】,其他韵脚亭、青、冥都归于【青】。不过,杜甫的这首兼韵诗,和上面说的三种押韵(辘轳、葫芦、进退)都不同。
结束语
古人的科举考试中,试贴诗大多是五言排律。上面说到的进退韵、辘轳韵、葫芦韵以及兼韵,会作为落韵处理,这是科举试帖诗的大忌。
不过,诗人平常作诗,未必要像科举那么严厉。而现代人作诗,就愈加放开了捆绑。例如主席那首闻名的七律《长征》,细心看看就会发现,也是用了“兼韵”的方法。
@老街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