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临终前,看得很透彻,也知道自己身后将给后代留有遗患,所以千叮嘱、万叮咛不要再学“王佐之术”,但是两个儿子自视甚高,真实没有听进去,终究孤负了刘伯温的希望,没有逃脱惨死的命运。
刘伯温的心病
1375年正月,刘伯温感染了风寒不能上朝,太祖朱元璋派丞相胡维慵前去探病。同去的御医开完药,刘伯温吃后,不见好转反而更重。
同年二月,刘伯温觐见朱元璋时,向他禀告了胡丞相探病时的情形,以及服药之后,身体的病况更加沉重的现实。
太祖听后,笑着宽慰他安心养病,一点点没有谈及胡维慵之事,刘伯温心中有数,较为心寒。
到了三月份,刘伯温写了奏折恳求告老还家,朱元璋准奏。因身体无力,由大儿子刘琏护卫,由京师返乡。回到老家后,刘伯温回绝请医问药,仅仅等候最终的时间到来。
临终嘱托
刘伯温自知时日无多,临死之前,把两个儿子叫到床前告知后事。刘伯温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刘琏有文才,喜爱吟诗作词;二儿子刘璟“喜谈兵,究韬略”颇像自己。
因而,刘伯温对二人的要求也不同:
1、大儿子刘琏会承继自己诚心伯的爵位,他让大儿子拿着一本奇书,在自己身后,上交太祖,并叮咛后代不得学习这门学识。原意是不要参加朝堂纷争,老老实实做个无权贵族即可。
2、小儿子刘璟牛刀小试,必定不甘心平平的日子。因而,他写了一份遗表,叮咛刘璟在胡维慵下台之后,再交给太祖,劝谏皇帝施政应宽柔与刚猛循环相济,建明律法、仁厚治国等。
刘伯温估计当朱元璋看到这份密奏时,会感念他的功劳,酌情照料他的后代。但是,让他没想到的是,他化尽心血地组织,两个儿子也衰败个好下场。
刘琏之死
刘伯温自己怀疑是死于胡维慵的下毒,而大儿子承继爵位不参加政事,应该能躲过一劫。谁知,天不遂人愿。
1379年,也便是刘伯温身后的第四年,刘琏升任江西布政司右参政,在任期间没有逃过胡惟庸一党的虐待,自己堕井自杀。
刘璟之死
刘璟的确有才,因平定暴乱取得朱元璋的欣赏,授閤门使,赐“锄奸敌佞”铁简,命其“百官不法,持此纠正”。
后来,升迁至谷王府左长史,一起可监督肃、辽、燕、赵、庆、宁六王府事。当朱棣靖难时,献平乱计十六策,惠帝命其辅佐李景隆北伐,但是草包主帅底子不听他的定见。
1400年,京城危殆,刘璟带病进京,再献《闻见录》陈说怎样平灭藩王之乱,但是惠帝受庸臣迷惑底子听不进去,刘璟见大势已去,遂弃官归隐。
1402年,朱棣登基后,珍惜刘璟的才干,便诏刘璟入京为官,刘璟誓死不从。朱棣大怒,把他抓到大牢中,刘璟说了一句“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个‘篡’字。”后,自缢身亡。
在此之后,刘伯温的后代繁殖到明朝中后期才渐渐康复了官爵,之后再也没出过什么了不得的大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