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指定接班人,为什么忽必烈成功了,朱元璋失败了?

2020-12-31 04:00:56 作者: 隔代指定接班

这便是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还在世的时分,他之前建立的太子就已逝世,所以他又立太子的儿子,也便是他的孙子为皇太孙,建立为承继人。忽必烈身后,孙子登基,也便是元成宗。这个承继进程是比较顺当的。

朱元璋早在称吴王的时分,就现已建立长子朱标为太子,登基称帝之后仍然立朱标为太子,他也一直是把朱标当作接班人培育的。朱标死时,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嫡子顺次是秦王和晋王,都还在,但朱元璋并未考虑过以他们为嗣,而是挑选了朱标的儿子。首要的原因是秦王和晋王无宠,朱元璋还曾要依法从事,是太子朱标求情,才得以免予处分。朱标的长子也早早夭亡了,接下来便是朱允文。

到朱元璋逝世的时分,他的儿子中还在世的,以燕王朱棣最为年长,宁王朱权也在朱元璋时期曾屡次受命率军出征,都是年长并且富于政治和军事经历的。朱允文生善于深宫之中,诸王又依照朱元璋的规则,给予必定数量的护卫,也便是戎行,是不简单被限制的。朱允文继位后急于削藩,激化了和诸王之间的敌对,然后导致了靖难之役,实际上便是内战。

由于朱棣自己是以藩王造反成功登上帝位的,所以他生前,就想废黜朱元璋建立的世子仁宗,另立他喜爱的二儿子高煦为嗣,但最终出于多种原因考虑,没有改变。朱棣身后,太子继位为仁宗,不久就病死。仁宗的儿子宣宗继位后,高煦谋反,宣宗亲征进行了打压。

但在这次藩王谋反之后,明朝实际上是依照嫡长子承继制履行的,许多时分其实都是长子承继制。这个做法逐渐成为死板的规则,到万历时期,由于万历想立自己喜爱的福王为太子而大臣敌对,形成万历和朝臣长达三十年的敌对僵局,明朝的内政也在这个皇帝与大臣彼此坚持的格式中逐渐走向溃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