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为何第一个灭亡?刘备一个用人偏见,却让蜀国内斗50年!

2020-12-01 08:50:25 作者: 蜀国为何第一

刘备打压益州本地派的举动,早就显示出强大破坏力了。只是蜀国建国初期,人才众多国力还很强大,所以没有造成太大危险。

外地人当大官,本地人交重税,自然让益州派非常不满。刘备在世时,益州派人士不敢妄动,但刘备一死,益州豪族雍闿立即造反,杀蜀所署太守正昂,缚张裔于东吴,遂降吴。《三国志》称“及先主薨,雍闿跋扈于建宁”,实际是刘备打压益州豪族之后的反弹。

与雍闿几乎一样的还有黄元,“汉嘉太守黄元素为诸葛亮所不善,闻先主疾病,惧有后患,举郡反,烧临邛城”。另外,益州派领军人物黄权,刘备伐吴之后降魏,虽说有客观原因,但也与之一些关系。

可以说,刘备的打压益州派政策,已经让蜀国暗流涌动。

然而刘备去世,诸葛亮执掌朝政之后,却又将之进一步强化。

诸葛亮时期,益州派被死死压制,根本没有出头之日,除了上文提到的马忠,几乎就没有什么益州本地高官了(当时谯周还没有崛起)。

与之相反的是,诸葛亮却非常重用荆州派,最典型的是马良弟弟马谡与向朗之子向宠。刘备评价马谡“不堪大用”,却被诸葛亮任命为镇守街亭的将军;向宠只是在夷陵之战中安全撤回部队,就被诸葛亮重用,成为《出师表》中唯一提及的武将。

益州本地名将张翼(蜀汉晚期仅次于姜维的军中二把手),资历能力等都不比马谡、向宠差,却并未得到诸葛亮特殊对待。显然,并非益州本地没有良将,而应该是诸葛亮有意不予重用。

众所周知,诸葛亮执法严明,讲究公平处事,为何却沦为一枚“地域黑”呢?

其实,这与刘备前任有关。刘焉、刘璋父子俩先后统治益州20多年,却威刑不肃法纪废弛,乃至“蜀土人士专权自恣”,益州豪强的为所欲为,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最终,豪族多挟其财势,欺凌小民,使蜀中之民“思为乱者十户而八”。可以说,益州豪族是社会动乱之源。

因此,刘备入川之后,想要将益州打造成光复汉朝的基地,就必须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制定法律,即《蜀科》,以严法治蜀,打击了地方豪强势力,压制益州本地势力,确立了蜀汉政权的权威,恢复了社会的安定,达到了“强不侵弱”;其次打压益州豪族,肯定不能让其获得高官显位,到了诸葛亮时期,依然执行了这一政策,甚至还给予强化,当时有人劝说诸葛亮重用一些益州派人士,但被诸葛亮断然拒绝。

所以,尽管蜀国定都成都,但为了确保政权稳固,或恐慌于刘焉、刘璋遭遇,所以刘备诸葛亮一直打压益州派。

客观的说,打压益州派,在当时是必须的,但从长远来看,却埋下了蜀国灭亡的祸根,导致内部不够团结。尤其是元老派、荆州派、东洲派后继无人,而益州派却逐渐占据高位之后,就将蜀国推向了灭亡的边缘。

对于益州派豪族而言,以上三派都是外来势力,对外发动战争时,益州派得不到什么好处,但却要付出巨大代价,因为钱粮主要是益州派提供。换言之,益州派对蜀汉没有什么归属感。

所以,诸葛亮北伐、姜维北伐时,都遭到益州派的反对(诸葛亮时益州派暗中抵制,到姜维北伐时直接公开反对)。尤其姜维北伐时,军中二把手张翼就极力反对,认为蜀国需要休养生息。

最致命的是,当邓艾兵临城下之后,谯周等益州派不是想着抵抗,而是想着投降。原因很简单,投降之后益州派不会有损失,同时魏国灭亡蜀国驱逐外来势力之后,益州本地豪族头上反而没了压制,或许会迎来更大发展。

如果益州派与蜀汉同气连枝,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那么邓艾兵临城下时,益州派还会投降吗?当年刘备兵围成都时,做好了长期围困准备,因为当时成都粮食够支持一年,官吏百姓都想抵抗。所以,益州派一旦坚决抵抗,以邓艾弱少兵力且是孤军,又怎么能攻克成都坚城?

所谓祸起萧墙,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古往今来的教训层出不穷,不缺一个蜀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