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人才招聘方式面面观

2020-12-01 08:51:57 作者: 汉代人才招聘

题解

国家治理离不开人才。在我国古代,大凡圣贤的君王,都高度注重人才。商汤曾派人往返五次,“以币聘”伊尹;燕昭王铸“黄金台”,高调求贤;刘备为得到诸葛亮的辅佐,也曾“三顾茅庐”。为求得贤才,各圣贤君可谓绞尽脑汁,各种离经叛道的办法不胜枚举,但,这些终究是小概率事件。

三顾茅庐

作为我国古代人才招聘制度,经历了世卿世禄制、军功制、察举征辟制、九品中正制,还有后来的科举制,他们才是主流。在这里,不是PK这些招聘制度哪家强,它们可谓各有千秋,都做出过积极贡献,毋庸置疑也各有弊端。

今天的话题是,聚焦古代公开招聘的黄金时期——两汉,那么两汉人才招聘具体都有哪些方式方法呢?您请看——1.察举制

察举制就是自下向上推荐人才。

代表:晁错

汉高祖时,一介布衣出身的刘邦,靠萧何、张良、韩信等人才的辅佐,打下了大汉的江山;但打江山易,坐江山难,如何坐稳江山,更离不开贤才的辅佐。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刘邦下《求贤诏》,要求郡国推荐“贤士大夫”,开创了察举的先河。

汉文帝时,察举制正式建立。文帝二年(前178年)曾下诏,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汉文帝要求百姓多关注他施政的过失及不足,要求举荐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的人,来弥补自己能力的不足,足见汉文帝谦虚谨慎的品格。后来汉文帝又在察举中加上"对策"(考试)。晁错就是在察举对策中脱颖而出,被选为高第(名列前茅)的。

晁错

汉武帝元光元年,下令各郡县举孝、廉各一名,规定2000石如果不举孝,以大不敬论处;如果不举廉,就地免职。

举孝廉

后来,汉武帝认识到,要想建立丰功伟绩,必须依赖“大才”,他说,马狂奔踢人,而能一日千里;士被世俗讥笑,而能建功立业。对于翻车之马,放纵之士,就看他主人的驾驭之术了。元丰五年,汉武帝下令各州县举荐:“有茂才(多为现任官吏)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绝远治国)者。”要求从官吏、百姓中举荐有出类拔萃的能出任将相之才和能出使遥远国家的人才。汉武帝连将相、使者这类栋梁之才都可以察举,足见在当时,以儒术取士的察举制成了完备的选官制度。2.征辟制

征辟制就是自上而下的选官。

代表:董仲舒

征辟的主体可以是皇帝,也可以是州府、郡县一把手。一个人如果能受皇帝征辟成为官员,对他而言绝对是一生中最大的荣耀。

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下诏策问贤良:“朕之不敏,不能远德,此子大夫之所睹闻也,贤良明于古今王事之体,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著之于篇,朕亲览焉。”

汉武帝明白,贤良之士深知古今王事之体制度,要他们著之于简策之上,并亲自阅览。

董仲舒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以古今治道及天人关系亲自策问,董仲舒以三策答之,史称“天人三策”,深受汉武帝赏识,并采纳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兴太学,名教化。3.任子制度

任子制度就是保送制度,高级官员保送自己的子弟为官,说白了完全靠父兄的庇荫而得官,是妥妥的“官二代”。

代表:苏武、霍光、汲黯

汉朝的任子制度发端于汉景帝时期,后来越来越不像话,由最初的保送子、弟,变成了保送子、弟、孙,甚至扩大到了“门从”。

苏武先生出身于功臣之家,由于“家庭原因”在汉朝为官,后来出使匈奴,持节在匈奴放羊19年。

苏武放羊

霍光先生,通过同父异母哥哥霍去病举荐,任郎官(由贵族子弟选拔的执戟郎,皇帝卫士),霍去病去世后,升任奉车都尉(秩比二千石,掌御乘舆车)、光禄大夫(皇帝的近臣,秩比二千石,掌顾问应对)等职,后来成了汉武帝托孤之人。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