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历史:筷子趣谈

2020-12-01 08:52:18 作者: 舌尖上的历史

明代诗人程良规《咏竹箸》:

殷勤向竹箸,甘苦尔先尝。

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去忙。

敦煌473窟壁画模本 可以看到每人前面都有筷子03

古人把筷子称作“箸”,其实早期还有梜、筴等叫法,这些字都有“竹”或者“木”的偏旁,与制作筷子的原材料有关。

那么,“箸”是什么时候变成“筷子”呢?

明朝以前,在文献中找不到“筷子”字样的。到了明朝,陆容的《菽园杂记》说,呼箸为筷,起源于江南水乡。吴中一带的船家“讳住讳翻”,而“箸”的发音是“住”,不吉利,于是称为“快子”,后来加上竹字头,变成了“筷子”。由于吴苏经济发达,“筷子”称呼就传播开来了。

称呼从“箸”演变为“筷子”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渡。在明清小说中,两种名称是混搭的,例如《红楼梦》就是如此。到民国时期,这种替代全面完成,鲁迅以及茅盾等人的作品中,“箸”字几乎见不到了。

04

如果按取食的不同方式分类,世界上的人群可以划分为三大类:一是以筷子为取食工具的,有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越南、蒙古等国及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人;一是使用刀叉的西餐体系的欧美和拉丁美洲国家;一是使用手抓饭的国家,包括非洲、西亚、印度、以及东南亚的部分国家。

这三种取食方式,哪种最先进?在此,我只提及一个事实,其结论就不言自明了:无论是手抓饭,还是使用刀叉,这都是我们老祖宗早已经玩过的东西。

用手取食,源自动物的本能,因此,各人种起源之初,都要经历这一过程。中国人也不例外。中国人手指的命名中,有根手指就叫“食指”。

用手取食,简单方便,但随着熟食出现,再用手抓就不大适宜,有被烫伤的危险。中国是用陶器、青铜器煮食最早、发展最成熟的国家,现在有考古成果认为,筷子最初是用来夹食汤中的菜品。

筷子发明后,食物就可以切成丝切成丁而分别入味,从而使得烹饪手段更加丰富,饮食变得精细化了。

有个笑话。一个印度人来中国,怎么也学不会用筷子,于是对中国朋友说,你们发明的东西多此一举,我们印度人不用筷子,但是什么都能吃。中国朋友笑着说,你们厉害,晚上我请你吃火锅!

关于刀叉,中国人的祖先使用是非常早的。现在世界上最早发现的骨质餐具刀是在我国浙江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年。在我国西北齐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些骨制餐叉,距今至少4000年了。

在我国商代的一些遗址墓葬中也有出土刀叉餐具,表明商代时刀叉也是人们使用的主要餐具之一。有很多出土文物证明,刀叉的使用在我国一直持续到宋元时期,只不过是越来越成为筷子文化的配角而已。

西方人使用刀叉作为组合进食器具的历史并不是很久远。

古代希腊和罗马吃饭是用手抓饭。到了中世纪,人们还是手抓饭吃。当时的教会认为肉和其他食物都是上帝为造福人类而恩赐的,用餐具接触食物是对上帝的傲慢无礼和侮辱。

历史学家雷亚·坦纳希尔认为:叉子起先曾在欧洲和近东使用过多年,但只是作为厨房里用的器具,广泛使用叉子作为餐具是从十世纪的拜占庭帝国时期开始的。

17 世纪晚期和18 世纪早期的欧洲刀叉,大致决定了现在欧美餐具的形式,19世纪的英国四尖齿的叉子后来成为西方餐具的标准形式。

​与刀叉相比,筷子简单、方便、造价低廉,功能更加完善。正如梁实秋在《雅舍谈吃》里面说的:“筷子运用起来可以灵活无比,能夹、能戳、能撮、能挑、能扒、能拿、能剥,凡是手指能做的动作,筷子都能。”所以,中国的进食方式进化选择了筷子而不是刀叉。

中华文明无比厚重,从筷子文化就可窥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