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宪宗如何实现唐室中兴?又为什么说唐室的中兴,唯有宪宗一朝?

2020-12-01 16:58:40 作者: 唐宪宗如何实

为了抵抗朝廷的兵马,李锜想先取富饶的宣州(今宣城),他命令手下三位将领领3000兵马袭击宣州,没想到三将并不看好李锜,联合牙将,李锜的外甥裴行立将李锜拿下,械送京师。

唐宪宗不废一兵一卒,将镇海节度使李锜拿下。如此,唐宪宗登基不到两年,就平了三个节度使。

但是,唐宪宗要实现唐室中兴,对藩镇的威慑还远远不够,因为在57个藩镇中,他平定的是3个弱镇,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还不足以威慑所有藩镇。

不过,有了平定三镇的经验,唐宪宗有了信心,他将目标瞄向了一个强大的藩镇淮西。五、平定淮西叛乱

公元815年,即唐宪宗元和十年正月,唐宪宗发出了讨伐淮西的命令。

淮西的问题,是唐德宗削藩产生的遗留问题。

唐德宗时,曾用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为削藩主力,对安史之乱的四位安史旧将以及他们的后代进行削藩之战。在李希烈节节胜利,眼看削藩就要成功之时,唐德宗一味强硬蛮干,既不同意四位藩镇的投降,更对削藩有功的李希烈不加体恤,结果,削藩主力李希烈也反了,不仅反了,还自立为楚帝。

后来,李希烈被麾下大将陈仙奇勾结医生陈山甫毒杀后,受李希烈宠信的淮西兵马使吴少诚又杀了陈仙奇自立。吴少城死后,他麾下大将吴少阳杀了吴少城的儿子吴元庆后自立。

对吴少阳的自立,唐宪宗因为正在对河朔用兵,因此无暇顾及,他干脆给吴少阳送了人情,承认他的自立,之后又让吴少阳担任节度使。到公元814年6月,吴少阳死了,他的儿子吴元济自任蔡州刺史,并隐瞒吴少阳的死讯,乘机接盘了吴少阳的全部军务。

对吴元济的处理,唐宪宗在手段上采取了先礼后兵,他要吴元济入朝另履新职,同时派遣工部员外郎李君何到蔡州吊祭吴少阳。吴元济首先翻脸,他拒绝李君何到来,并领兵北上攻打舞阳和襄城,一直打到洛阳东部,引得关东震骇。

于是,唐宪宗讨伐吴元济。

吴元济的淮西是大镇,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唐宪宗对吴元济的讨伐,又重现了唐德宗削藩时藩镇们抱团取暖的一幕,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和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站到了吴元济一边并对吴元济提供支持。

面对成德对淮西的支持,唐宪宗在对淮西用兵之时,又同时对成德用兵,结果重蹈唐德宗覆辙,对成德的战争陷入僵持,对淮西的作战接连失利,这样的局面持续了一年半。

一年半以后,唐宪宗猛然清醒,他又调整战略,先对付淮西吴元济,再对付成德王承宗。于是,唐宪宗启用太子詹事李愬。

李愬不负唐宪宗所望,在对吴元济之战中一举成名,生俘吴元济,留下了青史留名的《李愬雪夜入蔡州》。

吴元济的被擒,宣示淮西叛乱被平定。淮西被平定,又有着敲山震虎的作用,之前朝廷对成德节度使王承宗久战无功,此时却引得王承宗主动归附,随之而来,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横海节度使程权,幽州节度使刘总相继归附。

于是,最为跋扈的河南河北三十余州的节度使们“尽遵朝廷约束”。

对藩镇问题的解决,终于使得颓废的唐室迎来了一次中兴,即历史上的“元和中兴”。六、中兴的原因

唐室的颓废,主要是藩镇割据。藩镇割据造成唐朝无法掌握全国的人口和税收,甚至无法掌控各藩镇之间的战争,中兴也就无法谈起。

唐玄宗之后的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乃至唐顺宗,无一不想中兴大唐,却都没能做到。唐肃宗忙于平定安史之乱,唐代宗则对藩镇过分姑息,唐德宗虽有志削藩,却策略不对导致半途而废,唐顺宗更是被藩镇逼得自动让位,只有唐宪宗实现了对藩镇的震慑,也就实现了唐朝的一次中兴。主要有如下三个原因:

第一、在安史之乱后,均田制受到破坏,户口大量流亡,原有的租庸调法已经难以实行,唐德宗李适实行了两税法,即以资产和房屋住户为征税对象,改变了均田制下官僚豪强不负担租庸,流民不纳税的规定,使得唐朝的税收有了巨大增长。到唐宪宗即位时,唐朝的税收已经达到了最富裕天宝年的六成,相比唐代宗时期唐朝的税收只有天宝年的两成,唐宪宗的财政有了相当的富裕。打仗就是打经济,富裕起来的唐朝,自然也就有能力和各藩镇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