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宪宗如何实现唐室中兴?又为什么说唐室的中兴,唯有宪宗一朝?

2020-12-01 16:58:40 作者: 唐宪宗如何实

一、唐宪宗接过的烫手山芋

公元805年8月,唐宪宗李纯登基做了皇帝,这一年他27岁,可是他的登基有些特殊。

和老皇帝死后太子继任新皇帝的传统套路不同,李纯做皇帝时,他的父亲唐顺宗李诵还活着。唐顺宗李诵是公元805年正月才登基,只做了8个月不到的皇帝,而且年龄也不大,才44岁。

44岁,登基才8个月的皇帝就把帝位让给儿子,似乎不合常理。而且又过了4个月,即公元806年正月,成了太上皇的唐顺宗李诵就死了。

因此,唐宪宗李纯的登基和唐顺宗李诵的死,就成了后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目前,史学界已经对唐宪宗李纯的登基做了结论,因为唐顺宗李诵身体不好,却又雄心壮志想革旧立新,但是抗不过势力庞大的宦官和藩镇节度使,因此不得不禅让给李纯。

对唐顺宗的死因却一直没有定论,有说是被杀,甚至和唐宪宗脱不了干系,证据是来自对大诗人刘禹锡的一些诗词考证,还有当时彭城县令李凉写的《辛公平上仙》传奇。但更普遍地认为,是唐顺宗和唐宪宗父子情深,唐顺宗的死是因为中风。

无论怎么说,李纯的登基引来如此多的口舌,也说明他的帝王之路不会一帆风顺。事实上,唐宪宗从他的父亲唐顺宗手中接过的,就是一个烫手山芋。

唐宪宗即位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了近43年。这43年以来,唐朝的和平安定始终没有恢复,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藩镇的坐大。二、选择:维持现状和继续削藩

自唐玄宗以来,藩镇就成为影响唐朝稳定的最重要因素。

唐玄宗扶持藩镇是为了开疆拓土,没想到引起了安史之乱;为平息安史之乱,唐玄宗的儿子唐肃宗又大力扶持和启用藩镇;而唐肃宗的儿子,平息了安史之乱的唐代宗又将收复后安史地盘分给了安史之乱的降将们,于是旧藩镇被平息,新藩镇又起;唐代宗的儿子,唐德宗李适不得不发起削藩运动,却又在藩镇们的反击下差点亡了国。

到唐宪宗即位时,由于藩镇们后浪推前浪的野蛮生长,数量已经多达57个,黄河以北如河北、山东、山西、河南等地尽为藩镇所有,南方的湖北、安徽等地也在藩镇手中。之所以说地盘在藩镇们手中,因为这些藩镇“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他们之中大者拥兵10万以上,小者也不下5万,总揽一方行政,军政、财政和司法大权,俨然是独立王国。而且一旦中央有措施,这些藩镇就互相联合,以百万大军和中央抗衡。

这些藩镇的节度使们,在各自的领地上还玩起了父子或者兄弟相袭,再或者被自己部下推为“留后”,先斩后奏之后逼迫朝廷认可。据统计,57个藩镇中,其中被朝廷任命的节度使仅4人,而杀了节度使后自立者有23人。

唐宪宗要想顺利行政,重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局面,只有一个途径,就是继续唐德宗的未竟之事——削藩。

可是,唐德宗的削藩是打蛇不成反受其害,不仅把藩镇越削越大,还差点亡了自己。因此对唐宪宗来说,唐德宗是前车之鉴,这样的前车之鉴给唐宪宗带来两个选择,一是维持现状,二是继续削藩,只不过要采取和唐德宗不同的削藩策略。

唐德宗削藩的失败,在于他操之过急,他采取的是四面出击战略,结果引来各藩镇的联合对抗,不仅没有削弱藩镇,反而还催生了四个王和两个皇帝。唐宪宗吸取唐德宗的教训,他的战略是各个击破,具体到战术上,是先捡软柿子捏,他第一个捏的软柿子,是西川节度使刘辟。三、唐宪宗刚即位,就有人伸手要官

西川节度使刘辟是个自封的节度使。

公元805年8月,唐宪宗刚即位9天以后,西川节度使韦皋死了。就在韦皋死的同一天,韦皋的府佐,剑南支度副使刘辟自称留后,接管了韦皋留下的一切。10多天后,刘辟指使他手下的将领们向唐宪宗上表要求“节钺”,也就是要朝廷给予自己可以独立行使军权和行政权。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