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战争,是19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清朝与法国之间爆发的战争。与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相比并不是一场很知名的对外战争,但它却是晚清对外为数不多的军事上取得实际胜利的战争,虽然战后仍与法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但是却并未割地赔款,算得上是晚清值得一提的对外胜利。而在这场战争中,统帅清军夺得台湾等地保卫战胜利的清军将领刘铭传更是因为此次战绩和日后建设台湾的政绩而为世人敬仰。最近几期,小编与大家一起聊一聊这场战争,聊一聊刘铭传。
中法战争形势图
1840年后的大清可谓风雨飘摇,英国侵略者因为船坚炮利的优势,敲开了清朝的大门,“天朝上国”的美梦破碎了,随之而来的是列强的入侵和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英、法、美、俄等国从东西南北各方入侵,瓜分中国领土,强开租界,勒索赔款;而在内地,洪秀全的振臂一呼,又掀起了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于是大江南北烽烟四起,战乱不断,幸亏清朝统治者及时起用了一批汉族有识之士,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等人力挽狂澜,终于暂时扑灭了烽火,为摇摇欲坠的清朝延续了国祚。动乱之后,朝廷一批有识之士开始觉醒,认为固守祖宗之法已不可应对当今之变局。于是,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开始了,大清开始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引进西方的军事装备,使得清军的面貌焕然一新,战斗力有所提升,在左宗棠的带领下,清军打退了阿古柏的入侵,捍卫了西陲,而清朝内部十几年间也未曾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可谓内忧暂消,外忧暂解,朝廷上下一派歌舞升平,陶醉在所谓的“同光中兴”当中。
洋务运动
可是到了19世纪80年代,清朝的边疆又出现了狼烟。法国茹费理内阁为寻求远东的利益,为自己连任赢得筹码,于是派遣侵略军入侵越南,迫使越南签订《顺化条约》,接着继续北上,严重威胁清朝南部边疆的安定。于是应越南当局的请求,清廷派遣军队出国作战,但由于清军内部派系林立,统帅调度无方,畏敌情绪严重等原因,使得清军各部消极作战,未能给予当地黑旗军等驻军以有效支援,导致清军在越南山西战败,之后屡战屡败,一直退到了镇南关。
法军入侵越南
而此时在海上,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中将率领舰队主力,入侵中国沿海地区,意欲占据台湾、澎湖,据地为质,迫使清政府屈服。面对严重的边疆危机,清廷上下再次陷入了一片慌乱之中,此时因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一批将领已大部凋零,留下的也大多老迈,或是不堪大用,左宗棠已年过七旬,潘鼎新刚在镇南关不战而退,徐延旭,唐炯等辈更是在山西之战中畏敌如虎,朝廷一时真是无将可派,于是想起了已赋闲在家多年的刘铭传。
《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剧照
说起刘铭传,他是淮军中一员悍将,当年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后来又追随李鸿章镇压捻军,以收平西捻军的全功而被封为直隶提督,一等男。可是刘铭传却认为自己功高,未能得到封疆开府的封赏,心中忿忿不平,后来一气之下,辞官归隐,到此时已闲居十几年了。
法国远东舰队
适逢中法开战,朝廷已无将可派,不得不重新起用刘铭传。可是刘铭传深知朝廷内部矛盾重重,自己虽欲建功,但如不能得到朝廷的信任和统帅的全权,最终恐怕也是功败垂成,身败名裂,再加上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因各自派系原因的阻挠,一时间他也是顾虑重重。可是由于建功心切,他最终还是选择北上,先到了天津见到了李鸿章。李鸿章的本意是想把他留下来替自己经营北洋水师,后来经过一番争论,刘铭传最终还是说服了老师李鸿章。于是他便准备进京,可是朝堂上那些官员对刘铭传可是毁誉参半,刘铭传是否能够得到朝廷的任命,赴台抗法呢?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