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不断地读书呢?理学大家朱熹写的一首诗,就是最好的答案

2020-12-02 09:38:23 作者: 为什么要不断

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庆元党禁”爆发,由于朱熹的说学与主张威胁皇权专制,有人叫嚣要“斩朱熹以绝伪学”。先将他落官罢祠,再把他的门人抓去坐牢或者流放。

朱熹躲到福山双林寺,在武夷堂中讲学。偶然有一次到农村去游历,就写到了上文提到的《观书有感》。

在人生的逆境当中,六十六岁的朱熹仍然努力让自己的心境保持澄明。为了追求学问至高无上的境界,打开胸腔去照见宇宙万物,他鼓励他的学生们努力读书,广泛地汲取四方的知识精华。

他在诗中提到的“源头”,不仅仅是指大家敞开心胸去多方接纳知识,更是在讲一种求学的信念。一个真正的学者,应该终生打开“源头”,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无论身在何时,也无论身处何地,也不管面临什么样的困境与绝望,都不要放弃追求真理。以我心照见世间光明,海纳百川,浩瀚磅礴、万象包罗于其中。

朱熹是中国儒学最后一位顶级大家,他的学说影响非常广泛。明、清时期,统治者因为“偷懒”而利用他的著述做为科考取仕唯一标准,结果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这是朱熹本人绝对料想不到的,后世也不应该把责任全推到朱熹的身上。因为从这首小诗来看,这种以一家之言代百家的行为,显然是违背朱熹的教育理念的。结语

一个人要想打开自己的眼界,就不要受固有知识的约束。只有让自己的心灵如明镜止水,不带任何偏见去接受全新的观念与事物。

一个人假如在同一个圈子里呆得太久,就难免会形成一些顽固的思想,这些思想就像是清水中的杂质。它们会让你心中的明镜蒙尘。让你无法看清这个世界。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没有别的办法,只有终身保持源源不断地,最广泛地阅读。让各种鲜活的思想进入到你的大脑,让你的头脑像半亩方塘一样,始终保持清晰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