钺是一种大斧,刃部宽阔呈半月形,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人们将石头磨成带刃的圆片,捆绑在木柄上就可以进行劈砍。由于钺威力大,后来演变为武器,最后成为权力和威严象征的礼器,多为酋长、部落首领所占有。在祭祀祖先或进行巫术及重大活动时,部落首领手持石钺舞动,以示庄重威严。
2011年,在山西羊头山炎帝祭坛附近山坡,发现了距今约7000—5000年的石钺。南方良渚文化也发现了石钺。
后来,古人制作了玉钺,比实际用的石钺个头小,上面装饰精美。玉钺在夏朝二里头遗址,良渚文化遗址都有返现,是古代象征权力的瑞器。
夏商周时期,制作出青铜钺。这一时期钺的地位非常重要,大钺是当时处决犯人砍头的刑具,同时是王权和兵权的象征。商代王后妇好的墓出土两件青铜钺,一件龙纹大铜钺重8.5公斤。另一件虎纹铜钺重9公斤。
夏商周时期采用战车和步兵配合作战,战车通常四匹马,每车载甲士三名,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车之长,称“车左”;右方甲士执戈(或矛),主击刺,并有为战车排除障碍之责,称“车右”,又名“参乘”;居中的是驾驭战车的御者。战车后面步兵跟随作战。
指挥作战的君主或者统帅位于指挥战车上,站在左侧位置,手持黄钺指挥作战。黄钺其实还是青铜钺,青铜刚铸造出来是金色,生锈以后才变成青绿色。相传商汤伐夏桀时,“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武王克商之时,周武王在牧野会合诸侯盟誓,发表战前动员讲话的时候就手持一把金灿灿的大铜钺。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开始广泛使用,青铜器到汉代逐渐被取代。汉代以后,斧钺开始分家,铁斧代替钺成为了砍头的刑具和作战破甲的兵器。
钺退出了实际使用功能,成为专门象征王权的重要的礼器,只有贵族和官员才能使用。汉代官员出行的时候,仪仗队里需要配备钺车。
汉代到唐代,皇帝出行的仪仗队里都有钺车,皇帝的钺车中使用的是黄钺。皇帝为了表示自己对某个大臣的信任,会赐给他黄钺,被称为假黄钺(假即借用之意),可以暂时代替皇帝行使权力。
唐朝以后一直到清朝,钺还是代表皇权,由皇帝的仪仗队手持斧钺,成为专用的仪仗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