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才女蔡文姬:用才华武装内心,拒绝向命运低头

2020-12-02 15:15:34 作者: 一代才女蔡文

作为古代四大才女之一,蔡文姬可谓才貌双全。

丁廙在《蔡伯喈女赋》中赞她“禀神惠之自然,披邓林之曜鲜。”

范晔于《后汉书·蔡琰传》中称她“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

虽生不逢时,命运多舛,她却不曾向命运低头,而是寄情于诗赋,将自己坎坷的身世与对现实的控诉付诸笔端。相传,流传千古的《胡笳十八拍》与《悲愤诗》便是由她所作。

幼承《女训》,能辨音赋诗

《三字经》中有记载:“蔡文姬,能辨琴。”

蔡文姬本名蔡琰,字文姬。父亲蔡邕是大名鼎鼎的文学家、书法家,且上知天文地理、下解音律书画,为当时文坛中的领袖级人物。蔡文姬聪慧过人,而蔡邕膝下无子,便一心调教她,让她练习书法、默记古籍名篇。

有一日蔡邕在庭院中抚琴时,琴弦突然断了一根,6岁的蔡文姬根据音色,就说出了所断之弦的位置。蔡邕以为蔡文姬只是侥幸而为,又故意断了一根琴弦考验她,她还是一猜即中。

从此以后,蔡邕开始培养蔡文姬的音乐技能。

而蔡文姬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月下庭中,她将琴弦弹起;寒来暑往时,她将书中字句一一记诵;春去秋来时,她将楷书、草书耐心练来。

几年之后,蔡文姬便练就一身本领,不仅能诗善赋、应对机变,且琴技出色,成为远近闻名才女。

与此同时,为了加深蔡文姬的品德修养,蔡邕特地为蔡文姬撰写了《女训》,让女儿每天梳妆打扮时,都不忘审视自己的内心,使得女儿内心逐渐强大:

照镜子时,要想想自己的心是否圣洁;抹胭脂时,看自己的心是否平和;擦粉时,考虑心是否鲜洁干净;润泽头发时,问问自己的心是否安顺;梳头时,思量自己的心是否有条理;挽发髻时,思索心是否端正;束发时,思虑心是否整齐。

才华固然让人自带光环,却无法替人抵挡命运的无常。人最终依靠的,是自身那颗强大的内心。

一个善于审视内心的人,往往内心都强大无比,他们不会因外人外物外事而怀疑、否定自我价值,让自己陷入心灵的绝境。

丈夫新丧回娘家,战乱遇胡惨遭劫

到了适嫁之龄,蔡文姬嫁给河东卫仲道为妻。两人郎才女貌、意趣相投,倒也过了一段琴瑟和鸣的日子。可惜,天不遂人愿。没多久,卫仲道便死于一场疾病。蔡文姬因没有生出一男半女,只得返回娘家居住。

东汉末年看,烽烟四起。董卓死后,蔡邕面露忧色被下大牢,死于狱中。丧夫失父的蔡文姬被一路烧杀抢掠的胡人劫出西关,至三千里外的蛮荒之地。

一路上,胡人命她们不得屯聚,不得私下言语,稍不如意,对她们非骂既打。归汉后,她曾在《悲愤诗》中写到当时惨无人道的情景,质问上苍,为何让天下百姓遭此横祸:“彼仓者何辜,乃遭此厄祸。”

可是,这一切都只是刚开始。到了匈奴,言语不通、风俗各异,匈奴人没有义理,她被迫与人结婚生子。

《后汉书》中记载,蔡文姬“没于”左贤王,可根据史册记载,左贤王妻妾中并没有蔡文姬的名讳,由此可见,她或是在左贤王妻妾中并没有地位,或是被左贤王赐给了下属当妻子。

十二年的风霜雪雨里,她选择了隐忍以对,从不将自己的悲惨境遇迁怒于两个孩子,而是悉心教导他们。

凭着自己的音乐天赋,她学会了胡笳,将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都融在了幽咽凄凉的胡笳声中;她还会时常默记少时背诵过的典籍史册,从中汲取活下去的力量;也会在苍茫的沙漠里执枝为笔,练字赋诗,述说心中的悲鸣。

正是因此,十多年后回归故里,当曹操问她家中是否还有古籍时,因藏书在战乱中尽皆流失,她独自默出四百余篇,无一错漏,且楷、草两书切换自如。

即便命运给予她重击,她却从容应对,不曾荒废自身才华,也不输半分气度。

重归汉庭,骨肉分离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