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风俗的相对温和性、由皇帝本人和清朝贵族们采用中原文化、清帝国向外的开拓,以及国内和平安定和全面繁荣,这一切都应该有助于平息那些最不妥协的爱国主义者们的愤恨情绪。但是,如果人们仅限于强调指出18世纪三代伟大皇帝之政策的宗法制度,那只能对中国文化精英们的地位产生一种错误的和不完整的理解。
▲康熙皇帝剧照
这种宗法制度(父权制)实际上只是其本质为专制王权观念的另一面。如果说满族人没有反对派,那并不完全是由于中国社会在其整体上,并以全面的方式满足了这种社会制度及其生活条件,也是由于反对派受到了无情的追捕。大清皇帝们希望每个臣民都毕恭毕敬地服从他们的权力,对他们个人保持长久的忠诚。他们把借助于“理学”正统在所有社会阶层中的传播,而在全国各地建立一种符合伦理范畴的政权,视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之一。
学校一直分散到农村的现实,又使得这种道德灌输变得更轻而易举。他们尤其感到该王朝的异族血统,可能会对其合法性提出疑问。这样一来,官方伦理的重点,就被置于权威原则和服从美德之上了。这种专制帝国与从明王朝创建以来取得的发展相联系的进化过程,均可追溯得更为久远。但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儒学”帝国(把伦理正统与政治制度联系起来的关系,在其中很明显地出现了)的话,那确实就是大清帝国。强行建立伦理范围内的统治,并同时使其权力合法的愿望,在18世纪的三位皇帝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雍正修订并增补了其前任于1681年颁布的《圣谕》,他强迫人们公开念诵它,甚至还要求任何应试的举子,都要阅读他为了使大清政权合法化,而亲自御制的一部著作《大义觉迷录》(1730年)。
▲雍正皇帝剧照
早在康熙在位年间,便出现了一种抵制非正统著作和腐化性质的小说的倾向,这些著作于1687年被列为禁书。1714年,审查制度变得更为严厉了。在乾隆执政年间,所有那些于其中批评了“胡人”或“夷族人”(哪怕是以暗示、含蓄的方式)的古今著作,所有那些其灵感启发之源不太正统的作品,都被系统地搜罗一尽,遭到审查或毁坏。
▲乾隆皇帝剧照
1774~1789年间那次臭名昭著的“文字狱”,由于编纂巨型汉文丛书(编纂巨型丛书或类书,成了乾隆年间的最大荣耀之一)的工作,而更趋恶化,甚至直到丛书编纂工作完成之后还在继续“文字狱”。这种制度不限于只去审查和破坏可能会对伦理秩序造成玷污的著作,还迫害作家及其亲近者。这些令人厌恶的专制行为(归化了基督教的满族王公,在雍正期间也成了类似迫害的受害者)是一种政治制度的显示器。结语如果说大清政权最经常地是表现得充满温良,那是因为它坚持传播一种服从和归附的思想。之所以如此,那是由于它使伦理道德秩序,变成了其势力得以稳定的基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