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雨,见证王权消散也见证时代更迭迎来花团锦簇、灯彩佳话

2020-12-03 01:41:35 作者: 百年风雨,见

“王士雄聚元堂”坐落于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十三朝古都—洛阳。其所传承的家族宫廷御方荣获了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作为非遗传承人来说,我们的故事刚刚开始,但“王士雄聚元堂”的传奇故事早在百年之前,便已上演。

百年风雨飘摇

道光元年也就是1821年,当时清政府政局动荡,西方列强虎视眈眈,时局之下暗流涌动。此时屋漏偏逢连夜雨,中国江南地区爆发了一场霍乱,在医疗条件落后的当时,霍乱蔓延速度之快骇人听闻,很快便殃及到了上海这样的港口城市。也是此时,创立了“王士雄聚元堂”前身“京都.聚元堂药材局”的王士雄正居住于上海。面对这次疫情自顾不暇的清政府无力援助,导致各处风声鹤唳、民不聊生。记载中对此次霍乱的严重性有着这样的描写:“一觉转筋即死。京师至棺木卖尽,以席裹身而葬。”

早已医名显赫的王士雄在霍乱中奔波救治,当时很多医生都处于研究如何治疗的阶段,而他就已经能依据自身在温病上丰富的经验,通过研究验证等,提出了多种防治之法。比如,他就提出从水源、通风、公共卫生等方面,最大限度阻止传播,从而平息霍乱。而且王士雄在疫情中还编著了《重订霍乱论》,他辑集生平经验,议病情,论治法,附医案,创新方,对霍乱的病因、病机、辨证、防治作出了详尽的论述,对后世影响深远。之后,王士雄在1830年创立了“京都.聚元堂药材局”。其生于贫寒深知民间疾苦,敢于在当时中医抵制西医学说的时候接纳西说,融会贯通。凭着这份卓越和拼搏,被后世称为明清四大温病大家之一,自此“京都.聚元堂药材局”声名在外。更是担任宫廷御医,作为温病方面的指导医师。

世代英杰,一时无两

时过境迁,同治七年(1868年)王士雄仙逝,一代温病大家离开了这个纷扰的世界,而他的心血“京都.聚元堂药材局”则由儿子王聚奎继承。王聚奎自幼年便跟随其父游医江南,其医学资源得天独厚,医术精湛。在父亲死后奉母之命举家迁回故土洛阳,并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中得第三甲第九十五名进士,由于其医术精湛远在京都的人早有耳闻,从而被太医院收录成为了一名御医。

在王聚奎担任御医之时,京中“抽动症”成风,很多王公贵族的子孙都患有此症,这病不痛不痒但却严重影响日常的生活,尤其对于身为皇室的贵族来说,这种病的不自觉抽动有辱皇家威仪。身为御医的王聚奎遂根据其父所传秘方,精心研制配得王氏通丸,其参照阴阳五行,营卫气血,舌脉象等制定治疗原则,在控制病状的同时,改善了患者体质,将此病彻底根除。这一祖传的宫廷御方,也正是我们今日的“非遗”项目。

见证历史,经历更迭

王聚奎因自小跟随其父在民间游医,见惯了民间疾苦,在宫中奢靡成风的氛围中,他早已有离宫之心。于是在1901年,“两宫回銮”在洛阳停留的期间,他向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请辞行医。辞官之后的王聚奎和他的儿子王元道,在如今的老城西大街开办了“聚元堂药材局”从此边行医边卖药,就医者车马塞途。

如此,“京都.聚元堂药材局”便扎根于洛阳,也传承到了王元道的手上,王元道作为御医之子,其医术自然是炉火纯青,而且难能可贵的是王元道不仅在医术上出名,还是一位德才兼备之士,不似他父亲和爷爷那般医痴,在传承医道中他秉持家训:“贫贱不相轻”的理念,并敏而好学,与当时洛阳名医李占标、郭灿若、秦士裕、殷天章互为师友,共同探讨医术、医道、医德。在他的手中“京都.聚元堂药材局”逐渐被打造成了一块金字招牌,而本人也被称为了民国洛阳五大名医之一。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