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夫人夺嫡惨败,除了她与吕后的实力差距,刘邦的责任也小不了

2020-12-04 11:18:55 作者: 戚夫人夺嫡惨

公元前195年,对于很多人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叱咤风云的汉高祖刘邦驾崩,他的嫡长子刘盈登上皇帝的宝座,顺理成章的,她的母亲吕后成了大汉帝国的皇太后。

汉高祖刘邦。

对于吕后来说,她最终赢得夺嫡之战的最终胜利,精神高度紧张的她,终于可以暂时松一口气,高高兴兴的去迎接属于她的荣耀。

而对于失败的戚夫人母子,这一年注定是他们漫漫长夜的开始。他们最重要的保护人刘邦撒手人寰。留下的是一个与他们有着深仇大恨的吕太后。此后的时间里,他们俨然已经成为了待宰羔羊,只能选择接受这可怕的事实。

回顾这场夺嫡之战,作为失败者的戚夫人并不是完全没有机会获胜,虽然困难重重,虽然她与吕后之间有着巨大的实力差距,但刘邦是站在他这一边的,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优势。

但即使如此,这次斗争还是以戚夫人惨败收场,那么戚夫人为什么会输得这么惨?她的失败又为什么和支持她的刘邦有什么关系呢?吕后与戚夫人综合实力的对比。

毋庸置疑,戚夫人的失败和她与吕后之间巨大的综合实力差距有着非常大的关系。作为夺嫡之战的交战双方,两人的实力差距的确十分悬殊。

史料对于戚夫人的记载是非常少的,但是通过其中的只言片语,还是可以模糊的展现戚夫人的形象。

《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第九》:

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如意立为赵王後,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

由此可见吕后为保自己的儿子,也是费尽心机。

戚夫人是个年轻的才女子,其主要能力集中在歌舞,文学这些艺术方面,从其被囚永巷所作的《舂歌》就可以看出。这首诗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堪称一首千古绝唱。由此也可以看出戚夫人更像是一个感情细腻,内心敏感的小家碧玉。但这种性格的人是不适合掺和到凶险的政治斗争中的。同时,戚夫人的政治才能是非常平庸的,而他的目标却是挑战难度最大的嫡位。这是很明显的野心与实力不符。

势力单薄是她的另外一个不利因素。戚夫人在朝中是没有什么支持者的,更别说自成一派的强大势力的全力支持了,她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不干政的后宫佳丽,而皇位之争很大程度就是争夺者势力的角逐。

这首诗语音质朴,感情真挚,朗朗上口,一个被污辱的弱女子形象跃然纸上。

而反观吕后,她俱有不逊色于刘邦的政治才能,这也是吕后取胜的关键所在。吕后在得知刘邦想要废除太子的想法后,并没有和刘邦发生正面冲突,她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这是非常明智的,因为正面冲突只会增加刘邦对自己的反感和坚定他废太子的决心。

吕后是通过给刘邦设立障碍的的方式,让刘邦知难而退。她除了利用自己已有的力量给刘邦施加压力,更多的是利用大臣,和社会舆论给刘邦施加压力。

因为她明白,刘邦这个人是讲道理的,对手下大臣的意见都是非常重视的。于是就发生了这种情况:刘邦几次卯足了劲的去废太子,结果还是被大臣们一反对,就打退堂鼓了。和叔孙通,周昌,张良这些大臣讲道理,刘邦是不可能有胜算的。

刘邦对于社会舆论也是非常重视的,因为社会舆论很大程度代表了老百姓的意愿,他想要江山永固,就必须从百姓中来,到百姓中去。而中国古代的权力继承,主流是嫡长子继承制。这点在当时已经深入人心,废嫡立幼是经常被社会所谴责。(嫡长子继承制可以稳定的过度权力,有效规避政治斗争。)而刘盈是实打实的嫡长子,又无过错,无端被废,于情于理,是说不通的。所以刘邦废太子这件事所面对的舆论压力尤其大。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