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和他留下的书院

2020-12-04 16:08:21 作者: 王阳明和他留

在中国历史上,提到哲学大师,王阳明一定是绕不过去的人物。王阳明的一生与严谨治学分不开,与战火硝烟相伴随。同样,他的文韬武略在八桂大地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他在南宁讲学建敷文书院,在武鸣、田阳用兵,将其生命轨迹的最后篇章用华丽而壮烈的色调写就。如今,敷文书院旧址在北宁路与共和路交会处,即广西壮族自治区储备局宿舍。

诗意印记儒家思想放光芒

嘉靖年间,王阳明任两广巡抚,在南宁北门街口建敷文书院,南宁三江口附近宋家子弟积极捧场,王阳明为之感动,把合江镇的大片地盘划给宋家子弟开庄辟业,并为宋村种下大榕树以作村胆。

“一驻南宁五月余,才因送远过僧庐;浮屠绝壁经残燹,井灶沿村见废墟。抚恤尚惭凋敝后,游观正及省耕初;近闻襁负归瑶壮,莫陋夷方不可居。”“劳矣田人莫远迎,疮痍未定犬犹惊;燹余破屋须先葺,雨后荒畲莫废耕。归喜逃亡来负襁,贫怜襦翯缀旗旌;圣朝恩泽宽如海,甑鲋盆鱼纵尔生。”《王文成公全书》有关南宁的这两首诗就描述了当时他在南宁的情形。可以看出来,王阳明不仅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也有强大的政治抱负,更有一种励精图治、重振家园的理想。

王阳明在南宁留下的《谒伏波庙》也成为我们了解大师心路历程的资料。“四十年前梦里诗,此行天定岂人为;徂征敢倚风云阵,所过须同时雨师。尚喜远人知向望,却惭无术救疮痍;从来胜算归廊庙,耻说干戈定四夷。”

从诗中可以感觉到诗人的多样心情:从小膜拜马援,到如今南宁之行实现多年前的愿望。可以说,拜访伏波庙在王阳明心中是多么神圣的一件事情。更为重要的是,王阳明以仁义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也在诗中得以体现。那就是,只有仁义与德泽的普遍惠及,才获得天下太平。

广建书院南宁四处飘书香

明嘉靖七年(1528年)六月,王阳明在平定思田之乱期间,曾率员至南宁,于南宁城北门口县学旧址建书院,日集诸生,讲学其中,论辩“致良知学”,“宣扬至仁,诞敷文德”(王阳明题额),故名敷文书院。

书院旧址在北宁路与共和路交会处,即广西壮族自治区储备局宿舍。书院原先的建筑已不复存在,门口“王文成公讲学处”石碑镶嵌在一片旧墙中。尽管大师身影难觅,只留下几个值得后人追忆的字迹,但大师在南宁创建的敷文书院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当年王阳明来到南宁,兴教办学,开启民智,足迹广阔。至今,在广西除了有王阳明亲手创建的南宁敷文书院旧址,还有人民公园镇宁炮台内的线刻王阳明全身坐像碑、青秀山风景区摩崖石刻“王阳明先生过化之处”、武鸣府城镇阳明书院遗址和李彦章所题“阳明学院”石刻、隆安县王文成公祠堂遗址、平果阳明洞等几十处。光是王阳明创建的书院就有4所,后来其弟子又秉承其教义,在广西各地创建书院10多所。

建学初衷补救官学之流弊

从网上有关资料,我们可以了解“敷文书院”的来龙去脉:书院建成之后,嘉靖十六年(1537年)南宁知府郭楠曾对书院进行过修缮,万历十一年(1583年)左江道陈希美、知府陈纪等复修。书院前为大门,中为仪门,右中为大堂,两廊各有精舍18间;后为后堂,立王阳明石像,以资纪念,但明末时毁于兵乱。

清康熙九年(1670年),左江道宋翔、知府韩章等捐资重建,有大门1座、大堂1座,立王阳明像,规制焕然一新。十一年(1672年)署知府周起岐重修。二十五年(1686年)知府赵良璧、五十一年(1712年)知府戴锦、五十六年(1717年)知府沈元佐及众人,先后重修。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知府刘梦兰、知县李天钰率士绅劝捐重修。

至民国初年书院犹存,名为文成公祠、文成公讲学处。1926年改建省立第一中学校女子部,1927年改为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30年改为省立第三女子中学校,校内有王阳明先生纪念亭,亭碑上有石刻王阳明画像。画像于现存于南宁人民公园镇宁炮台内。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