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至死都没有称帝?或非忠于汉室,他步步上位暗藏三个布局

2020-12-05 14:26:58 作者: 曹操为何至死

34岁的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师洛阳(今洛阳市)。曹操到陈留后,“散家财,合义兵”,且首倡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

这个时候,上面的所谓“义兵”就是“曹军”的雏形,算“曹军”的建军了。

190年(汉献帝初平元年)正月,袁术等人共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35岁的曹操任代理奋武将军,参加讨董军。

二月,被联军击败的董卓胁迫天子迁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自己则焚毁宫室,挖开王陵,劫掠百姓,致使洛阳方圆200里荒芜凋敝无复人烟。而关东联军惧怕董卓精锐的凉州军的战力,无人敢向关西推进,全都屯兵酸枣(今延津县北)一带。

而曹操认为董卓“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应趁机与之决战,遂独自引军西进。

曹操行至荥阳汴水(今荥阳市西南),与董卓大将徐荣交锋,因为士兵数量悬殊,曹操大败,士卒死伤大半,自己也被流矢所伤,幸得堂弟曹洪所救,幸免于难。

根据上面信息,我们可以得知,“曹军”建军一周年不到,曹操就身先士卒,敢搏命去“救国”,这个时候的曹操还是“治世之能臣”。

196年(兴平三年)八月,41岁的曹操迎天子,改年号“建安”。

41岁的曹操自封为司隶校尉,录尚书事,迁都许县,改名“许都”。

十一月,曹操自封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百官总己以听。

这个时候,曹操的“救国之心”已经掺有水分了。

200年(建安五年)正月,天子的岳父董承企图政变除曹操,却被45岁的曹操反杀,还杀了怀孕的董妃。

这个时候,曹操的“不臣之心”已经是百官皆知了,董承虽然是国仗,但是也是臣,曹操也是臣,“臣杀臣”,还能说得过去,但是怀孕的董妃,如果怀的是男孩,可能就是未来的太子,就是储君,就是“臣杀君”了,天子怎么求情都没用。

因此我们说:曹操的“不臣之心”已经是百官皆知了,但是仅仅只是权臣而已。

204年(建安九年)二月,建军14周年的“曹军”攻破袁绍的大本营:邺城。

从这一年起,49岁的曹操把自己的据点北迁到了冀州邺城,政令军队此后皆从此出,而天子的都城许县则只留些许官吏。

这个时候,曹操把自己的大本营,搬到袁绍的大本营,邺城,这就算“曹魏”的雏形了。

208年(建安13年)六月,53岁的曹操废三公,恢复丞相制度,并自任丞相。

这个时候,曹操已经公然变更东汉的政治制度了,而且不经过汉天子的允许。

“不臣之心”已经不是百官皆知,而是路人皆知了。

212年(建安13年),57岁的曹操逼迫天子准许自己“参拜不名、剑履上殿”;

随后又强迫天子册封自己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

“魏(公)国”(曹魏)拥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

从204年到212年,整整8年,“曹魏”的雏形已经成型,57岁的奔六曹操,完成了“建国三部曲”的第一步:建立魏公国。

四年前,曹操自己都还是大汉的丞相,现在他的魏国(曹魏)都有自己的丞相了。

“不臣之心”已经不是路人皆知,而是天下皆知了。

216年(建安21年)四月,“曹魏”建国的四周年,

61岁的曹操强迫天子加封自己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国都邺城。王子皆为列侯。

61岁的奔七曹操,完成了“建国三部曲”的第二步:把“魏公国”,升级成“魏王国”。

这就好比:前325年,“秦公国”,31岁、在位13年的秦国公(秦惠文公),自称秦王(秦惠文王),使得“秦公国”升级成“秦王国”一样。

唯一的区别,秦惠文公“称王”的时候,周天子不在身边;曹公“称王”的时候,汉天子在身边,却没法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