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要想富先修路,清朝灭亡前猛修铁路,为何最终清廷却亡于铁路

2020-12-05 13:45:03 作者: 俗语要想富先

现代社会里,交通是否发达,是判断一个一方富裕程度的标志。一个地方的发展,往往是先从修路开始的。然而,晚清时期,清政府在灭亡之前曾经猛修过铁路,为何最终清朝却还是因为铁路而灭亡呢?

晚清的朝廷,闭关自守,对铁路这样的新鲜事物,一开始还不能够接受。1876年,英国怡和洋行擅自在上海修建了中国第一条十余公里长的铁路,因不被清廷接受,被清廷买回后拆毁。

后来,随着清廷连续遭遇战争惨败,加之铁路蕴藏的巨大利益,使得清廷官方和民间逐渐认识到铁路的重要意义。清廷确定先修干路再修支路的思路,先修卢沟桥到汉口卢汉线,再修武昌至广州的粤汉线。

中日甲午战争,清廷惨败于日本后,痛定思痛,决定要想重新自强,必须修建铁路。然而,清廷无钱投资,民间招商无人应股,后来清廷遂同意铁路总公司借洋款修卢汉、粤汉铁路。

在川汉铁路建设中,为反抗帝国主义掠夺中国铁路主权,四川采用征集“民股”的办法,由地方政府在税收项下附加米捐股、盐捐股、房捐股等,筹集资金。不仅绅商、地主成了股东,连许多农民也有股票。

但是,帝国主义不肯让中国自己修成铁路,利用清政府财政困难要挟,迫使清政府订立铁路借款合同,1911年6月,清廷在官股仅占2%的情况下,宣布川汉铁路国有化,强令民间集资转为股票,不退现金。

广大人民看到清政府公然出卖路权,更加愤恨,许多绅商也因铁路国有损害了他们的利益,非常不满。于是,一个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爆发了。当时全川142个州县的工人、农民、学生和市民纷纷投身于保路运动之中,保路同志会的会员不到10天就发展到10万人。

反动媚外的清政府对保路运动采取严厉的高压政策,对参加保路运动的人“严行惩办”。清政府的高压政策,加剧了人民对它的仇恨,因此从和平保路转向了武装斗争。清政府抽调湖北新军主力赴四川镇压,却使武汉兵力空虚,从而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机会。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两个月内15个省宣布独立,此后清朝末帝溥仪发布退位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