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修路挖出孙权连襟墓,因工期紧张移坟,专家:我们犯下大错

2020-12-07 12:51:05 作者: 上世纪修路挖

提起荆楚淮扬等长江以南地区,可能大多数人都会想到民丰物阜与文脉深厚。位于江西省的吉水县,始设于隋朝年间,拥有一千三百余年的历史,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据当地县志记载,在宋明时期,吉水县就有“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的盛况,可谓文化底蕴极其深厚。

▲吉水县风貌

吉水县城东南方就是文峰镇,这是吉水县曾经的县治。文峰镇外有一座山峰,杂草丛生、树木茂盛,很少有人到上面去活动。这座山峰说来也比较奇特,山头的平地之上有三个高达八米的小土丘,远远望去就好像古人祭拜祖先和神明的“斋饭”,因此当地百姓都称呼其为“三碗斋”。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正处于发展建设的鼎盛时期,当时规划连接北京与九江的铁路,正好要从三个小土丘上路过,铁路施工队于是就对其进行处理。然而令人意外的事发生了,工人们挖出了大量古砖和陶器碎片。此事紧急汇报上去之后,考古队伍立马赶到,经过初步发掘和清理,一座结构复杂、规模宏大的砖室墓呈现在世人眼前。

▲谭绍墓外景

整座墓葬由墓门、甬道、前室、左右两个耳室(厢房)、左右两个藻井、后室,以及正方形回廊构成,占地面积超过九百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藻井砖室土墩墓。由于古墓在历史上被多次盗掘,只出土了一百二十余件文物,不过其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非常巨大,有珍贵的青铜雌雄朱雀、工艺细腻的青铜白虎、精致的青瓷茶具等。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文物,专家认定这是一座建于三国时期的墓穴,距今1700多年。从地理上推测,应该属于东吴政权王侯级别的重臣墓葬。由于江南地区此前从未发掘过如此大规模的墓葬,因此吉水大墓也被称为“江南第一墓”。

▲考古专家实地勘察旧照

在三国时期,南方大部分地区都处于蛮荒状态,吉水一带的经济文化都非常落后,为何在这样一个地方,会有一个规模如此宏大的墓葬呢?墓主到底又是何人?这些疑问一直萦绕在考古专家的脑中。在发掘过程中,考古专家特意走访附近村庄,得知一个非常有用的信息——在一个名为谭埠的小村庄里,村民们都以谭绍为祖。谭绍是吴大帝孙权之妻潘皇后(第六夫人)的姐夫,官至骑都尉,后来因为失宠带领家人回到故乡隐居,死后葬于吉水。

▲吴大帝孙权及臣属剧照

▲谭绍墓内景

墓葬发掘完成后,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摆在了考古队面前——当时计划建造的“京九铁路”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时间非常紧迫,不能耽误太久。因此众人一致同意,为保证如期完成铁路修建,大墓必须拆除。专家们经过反复商讨之后,决定对大墓进行编号拆除,然后在距离原址200米的西侧再按照一比一的比例进行重建。经过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大墓的拆除工作非常顺利,不过到重建之时,却遇到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谭绍墓保护碑

据相关专家事后描述,当考古队员拆下第一块墓砖之后,惊讶地发现这座大墓的建造手法非常特别,是少见的砖石干砌垒成的,砖与砖之间没有使用任何粘合物,完全是使用物理学的原理构建。这使得专家们非常好奇,他们希望依旧采取这种方法还原古墓,然而工程专家尝试了很多方法均未能成功,最后不得不使用传统的水泥砌筑法。对于此事,考古专家感到非常懊恼,称犯下了大错,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而这也是此次考古行动中最大的遗憾。至于古人为何不用粘合物就能建起如此大规模的墓葬,或许我们永远不得而知。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