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名之下的“六分半书”,这些写法恰恰是败笔!

2020-12-08 10:33:35 作者: 盛名之下的“

郑板桥有一个“坏脾气”: “索画偏不画,不索我偏画!” 而他的书法,因其特立奇怪,又独树一帜,成为一绝。

可是,咱们不能一味的将古人的东西拿来,贴上一个“太美了”“太漂亮了”的标签,不加分辩的招引围观;而是应该看到其间的问题,客观的加以对待,尽管他们的立异精力是值得必定的。

郑板桥代表风格“六分半书”,是几种书体拼合的所谓新体。板桥自己解说其书“创为真、隶相参之法,而杂以行草。”《国朝书画笔录》称板桥“书法以隶楷行三体相参,有特别,古秀独绝。”《清史列传》称板桥“书画有真趣,少工楷书,晚杂篆隶,间以画法。”

#1

多体拼合

板桥书法可分为“六分半书”和纯行书两类,书体拼合会集在“六分半书”中,这傍边又可分为整幅内的不同书体拼合、单字内的不同书体拼合。“六分半书”大体上以隶书体势为主,参加楷书、行书、行草、篆籀的写法或结构;单字的多体拼合即以不同书体组合成为一个单字。

如《赠照公大和尚六分半书轴》榜首行“则”字为纵势隶体,左篆右隶。作者常把单字施以左行(或行楷)、右隶的组合法,如该轴行四行“瑶”字左“王”为行书写法,右部为行与隶的合一。

郑板桥 赠照公大和尚六分半书轴

多体交融的写法在清初有着必定的时髦性,其时一部分书家前承明末清初赵宦光、傳山等人寻碑碣、写篆隶的做法,篆隶再度盛行并开碑学先声,也引发了书体杂糅的创造倾向。

郑板桥曾刻苦于汉隶、篆籀及《瘗鹤铭》等,“古碑断碣,故意搜求。”这也反映了其时的帖学资源已告尽头,仅有的出路便是另觅资源。

郑板桥 论兰亭序六分半书轴

在规矩上,六分半书做“散”、“满”散布,如《论书轴》、《论兰亭序六分半书轴》及《难照公轴》等,上下字距离与行距离大体相当,单字个个独立。

可是正是因为每个字自身形象被表现得太完足,让单字处于单兵作战又无着落的困境,单字的“力势”不能被调集、统摄,全体感上的缺憾就不能理解了。

#2

拉长笔画

郑板桥有意拉长、杰出一些笔画,首要是撇、捺、横画和竖弯钩等。

郑板桥 操存陶铸七言联 1763年作

115X28.5cmX2

重庆博物保藏

左长撇是板桥侧重表现的笔画,是他的标志性笔触之一,不只被大大拉长,还常参加顿驻和曲折,如《操存陶铸七言联》中的存”、“铸”、若”、“金”的长撇等。

郑板桥 重修城隍庙碑记 选页

22.3×18.3 cm×12

南京博物院藏

长捺的特点是顿按和波角处的重笔。板桥早年小楷中“之”的平捺即出现了重波笔,显得形长而夺目(如他23岁时写的《欧阳修秋声赋小楷轴》)。37年后的《城隍庙碑记》中有不少“之”,作者虽扱力求得每个“之”不相同,但对长平捺的要点着重却自始自终。

郑板桥 跋李鱓花卉蔬果册 其一

《跋李鱓花卉蔬果册》中“册”、“益”等字拉长横画偏重笔夸大横画两头,横画宽度为同行字的二至六倍。在一些对联中横画也被加长。长横画与长撇组成板桥典型的长笔画组合及长画衬托联络。

郑板桥 跋李鱓花卉蔬果册 其二

“竖弯钩"组成的字或相似字如“也、乙、己、七、几、九、元、几、气、色”等被杰出着重,竖弯钩第二转机处按得很重,两点弯折之间横画加长,弯折处也是板桥“驻节”点的表现处。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