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与专制的制度对比

2020-12-08 13:42:43 作者: 封建与专制的

今天要讲《六代论》,你只需要记住一个观念:封建制是否比郡县制更能带来国泰民安,这是我国政治思想史上的一大经典问题,一向争议不断,《六代论》是这场争议中的正方代表之一。

(1)作者问题

三个问题:榜首,秦始皇用郡县制替代封建制都这么久了,为什么总还有人要康复封建制呢?第二,任人唯贤真的不应该吗?第三,封建制的优点能够用产权理论来解说吗?

这三个问题是古代我国政治结构的中心问题,不能小看。今天要讲的《六代论》便是了解这三个问题的一处门径。

《六代论》名望很大,但它的作者到底是谁,早在西晋初年就现已搞不很清了。晋武帝司马炎看完《六代论》,有爱好,问曹志说:“这是不是你父亲写的?”曹志的父亲便是七步成诗的那位曹植,这时分现已逝世了。曹志很慎重,说等回家查过再说,家里有先父亲手誊写的作品目录。查完一遍之后,曹志报告:“目录里没有这么一篇。我传闻这是我家本家老一辈曹囧写的,由于我父亲名望大,想借我父亲的名义来传达。”晋武帝说:“这种事自古以来一向都有啊。”

这件事里面,耐人寻味的点有好几个。榜首,晋武帝只比曹植小四十多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作品权归属问题就现已含糊了。第二,别看晋武帝是公元4世纪的人,连他都知道自古以来一向都有假托名人撒播作品的工作,置疑精力的确呈现得很早。第三,即使有曹志的实证考据,但咱们仍是不能轻信,由于在其时的环境下,曹志未必敢说真话,心里应该恨不得早早和《六代论》这种“抵挡文章”撇清联系。

的确,《六代论》的内容在其时看来很有一点灵敏。标题所谓六代,是从传说中的夏朝开端,通过商、周、秦、汉,到作者的今世,也便是曹丕创始的魏国,总共六代。作者从六代前史的兴亡胜败傍边总结经验教训,得出的中心定论是:封建制能够国泰民安,郡县制里潜伏着巨大的准则风险。有了这样的定论之后,国家应该怎样搞变革呢?很简单: 底子变革政策便是用人不能只唯贤,还要唯亲,分封子弟。假如不变革会怎么样呢?成果清楚明了:权臣轻轻松松就能篡位。

真就被作者说中了。曹魏的消亡,晋朝的树立,正是权臣篡位的成果。司马懿早早给后代打好了根底,然后是闻名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人人都知道他想篡位,到了司马炎,便是理直气壮的晋武帝了。曹志本来是曹魏皇族,这时分只好仰人鼻息,做了晋武帝的臣子。曹家人无论怎样谨言慎行都不为过,就怕被皇帝猜疑。而晋武帝看完《六代论》,最有或许的感受便是:幸亏这篇文章在当年没受注重,否则咱们司马氏哪能有今天的位置!

《六代论》分析前史,是为了教其时的统治者怎么才华保住江山,而文章的逻辑是咱们今天常常忽视的。为什么会这样呢?由于今天讲前史,总是把皇帝和老大众的联系摆在榜首位,着重“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政治哲学,说恶政必定激起公民的抵挡,农民起义导致改朝换代。然而在实在的前史上, 改朝换代很少是由农民起义形成的,更多的状况要么是权贵搞政变,要么是军界搞叛乱,只需这一类潜在的风险才是最值得统治者留心的 。所谓我国前史治乱循环的怪圈,其实在国际史上并没有那么特别。

再着重一遍:皇帝最要防范的,不是那些饱尝克扣压榨的底层民众,而是体系内把握实权的既得利益者,是被自己喂得最肥的那些家伙。汉魏六朝的前史,一路都是这么篡位篡过来的。

(2)品德派和准则派

怎样防患于未然呢?传统上有两大经典战略:品德派以为要加强品德教育,父要慈,子要孝,兄要友,弟要恭,如此才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安其位,一旦人心坏了,那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了;准则派以为准则规划才是榜首位的,一切问题归根结蒂都是准则问题。

品德派不服气,会说以人为本,把人教育好才是榜首位的,由于再好的准则也会被坏人弄坏。准则派则会辩驳说:只需准则对了,人心天然就会变好,由于坏人假如不变好,天然会被好准则筛选掉。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