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抗日援朝为何时战时和?原来都是万历皇帝“搞得鬼”

2020-11-18 22:28:57 作者: 大明抗日援朝

日本,虽说是一岛国,但它从来都怀有狼子野心,早在大明万历年间,彼时的日本关白(相当于丞相)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结束了日本分裂的战国时代,便想着对外扩扩张,和二战时期一样,日本的想法是称霸亚洲,同样,用兵的第一站也是隔海相望的朝鲜。

此时的朝鲜在大明的保护下,经历了近两百年的和平,将士荒于战事,武备也尤为松弛,而反观日本,长期处于战时状态,将士久历战事,战斗力自然要强于朝鲜军。所以,很快朝鲜就丢了王都,连朝鲜国王都被赶到了鸭绿江旁,此时的朝鲜只有两条出路,要么向日本投降,要么向大明求救,作为大明的小弟,朝鲜自然选择了后者。

大明接到朝鲜的求救信后,朝堂是主要分为了两派,一派认为丰臣秀吉,是醉翁之意不在朝鲜,真实目的是中国,所以救朝鲜实际是救自己。而另一派则认为,朝鲜作为大明的藩属,只可能藩属护卫宗主,那有宗主护卫藩属的道理。还有少数派认为,现在国家经济困难,并且还有边疆问题,大明自身也没有余力去救朝鲜。

万历帝综合了各派之间的建议后,选择了主战。万历帝是个有主意的皇帝,其本身也有着自己的考量。

一者,除了北方的游牧民族,大明长期与周边的小国保持着宗属关系,特别是朝鲜,对于大明更为忠顺,如果此番不援助朝鲜,不仅有可能丧失一藩属国,更是作为天朝的权威丧失。二者,万历年间,东北的女真崛起引起了大明的警觉,东北也随之成为了大明朝廷重点关心的对象,而此时日本在朝鲜搞事情,万历帝不可能不重视。

不过,由于军情不实、粮草不继、指挥不专,明军初战失利,兵部综合各方建议后,向万历帝提议坚决主战,并设一经略专员负责此事,万历帝非常认同兵部的提议,并严令朝中大臣不能再对此事提出异议。

这其中还有个小插曲就是万历帝任命的经略宋应昌(兵部侍郎)因御史郭实对经略一职的非议而不就,万历帝闻讯大怒,重罚郭实,开了大明皇帝不责罚言官的先河,并责令言官不得再议论此事,可见万历帝主战之决心。

正是由于万历帝的鼎力支持,再加上明军的将士们的浴血奋战,取得了平壤大捷,重创了日军。随着明军的节节胜利,明军主帅李如松开始有些轻敌,不久在碧蹄馆战役中大败,最后不得不退守平壤。此时的明军士气低沉,再加上瘟疫横行,明军基本没有再进军的可能。而此时的明军使臣沈惟敬又带来了日军求和封贡的消息。

宋应昌一面令沈惟敬继续与日方谈判,另一面将此事上报朝廷,请求朝廷定夺。

当万历帝接到日本请求求和、封贡的事,并没有做任何决断,而群臣们也是意见不一,有的主张封贡并许,有的主张封贡并许后再行剿灭,有的主张许封不许贡。

万历二十二年七月,万历帝终于下决心言和,不过向日本使者提出了三点要求:

第一,日军全部撤出朝鲜;

第二,册封不通贡;

第三,日本再也不许踏入朝鲜半步。

日本使者对这三点一一答允,不过后续的事情却出现了变故,丰臣秀吉拒绝了大明的册封,并再次起兵入侵朝鲜。

紧急着爆发了第二次抗日援朝战争,万历帝更加坚定了主战立场,派出远多于第一次战争的兵力,对于此次抗日,万历帝是势在必得,最终以大明的获胜而结束。

纵观整个抗日援朝战争,万历帝的态度是剿-抚-剿,那万历帝为何会出现如此变化呢?

其实这多少与万历帝的心理相关,初期万历帝为维护天朝的尊严,启用了一批主战的将领,但随着后期的失利,万历帝又转而启用“主和派”替代“主战派”,而在和谈失败之后,万历帝才看清日本人的嘴脸,重新启用主战派,最终终于赶走了日本人。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