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本便是倾向于联刘抗曹的主战派,只不过他是领袖,那时他最好的做法便是不表态,所以他泰然自若地看着两派闹。不过这些在周瑜回来后,全部便方便的解决了。主战!联刘抗曹!
这便是咱们耳熟能详的“赤壁之战”,前史上非常知名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赤壁之战,曹操败逃。此战更是奠定了三国鼎立局势的根底。
不过这孙权,上面咱们有提到,他为报父仇而掳掠大众屠城之事,只不过他没有曹操那么决绝。
现在又讲到联刘抗曹之事,赤壁之战后,孙权把妹妹孙尚香嫁给了刘备,只不过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关于刘备借荆州而不还,实力开展之快,已要挟到了东吴,所以孙权定然是容不下刘备的,所以便假意向曹操称臣,以便联曹抗刘。
所以就有人说,孙权论黑心狠辣,比之曹操,又差了那么一点;论脸皮之厚,比之刘备又差了那么一点。
不过据此,咱们看到更多的应该是孙权的交际手法。国与国之间,友谊难长存,利益才是永久。孙权便是依据局势的改变挑选或许联刘抗曹、或许联曹抗刘,纵横捭阖,风云变幻,皆在其眼中。以较小的价值,获得最大的成功。
而孙权为联曹抗刘而向曹魏称臣,咱们应该敬服他能屈能伸。我们都说刘备有汉高祖之风,其实孙权,也不逞多让。
孙权是一个政治家,他为了东吴不吝个人的荣辱,向曹魏称臣,屈尊受封。手下那些性质烈的臣子将领不明白,觉得自己的国主如此做是特别不光彩的,是耻辱的。孙权不为所动,他没有办法解说多少,他把他父兄打下的基业看得很重,东吴那时危机四伏,孙权为了东吴不被灭,已顾不上计较个人荣辱了。
事实证明孙权是对的,他称臣,东吴称藩。面临曹操逝后,曹丕称帝后的各种无理要求都逐一容许,除了在让他的儿子去做质子一事上几番斡旋,其他都非常怂恿曹丕的要求,为的便是麻木曹魏,为自己争夺吴蜀夷陵之战获得成功的时刻。
曹丕也确实被有着“高明演技”的孙权麻木欺骗了,认为孙权现已称臣,并且还那么服服帖帖,是不会有异心的。殊不知有句话叫“大丈夫能屈能伸”,还有句话叫“兵以诈立”。曹操是个文韬武略,有策略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他的儿子曹丕承继的更多的不是他的军略,而是他文学方面的天分。曹丕尽管也有着政治家的远见,可是比之孙权这个老到的政治家,曹丕差的不是一般的多。所以颇具文士风貌的曹丕,便拒绝了刘晔与蜀同击东吴,以此完全地拿下东吴的主张,这就完全失去了能够一统全国时机。
政治场上风云变幻,汉高祖刘邦姑且能撕毁公约转杀项羽,从此便成果了汉室皇朝,作为政治家的孙权为了父打下的基业,为了保东吴的安定,他为何要去遵循什么道德规范?前史都是成功者书写的,战役的成功历来都不是美观的。
吴蜀的夷陵之战,以吴胜蜀败而收场,成功的东吴也有了余力来应对曹魏,不过孙权知道以东吴的力气是比不过曹魏的强壮的,所以又转而与刘备联盟,而刘备一定会容许的,为什么?
刘备举兵攻击东吴,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关羽父子报仇,但刘备仍是一个领导者,一个政治家,他还要为蜀国考虑,蜀国的现状不容许他无脑的固执。曹魏强壮,东吴、蜀汉微小,假如不联合起来,将来必会被逐一击破。
所以吴蜀联盟了,并且还越来越安定,究竟有着一起的国家利益,当权领导者脑筋也比较镇定,很有大局观。
孙权是三国里最终一位称帝的君主,由于他万事都喜爱不遗余漏,所以把吴国内部搞安定了。外部虽有强敌,但也有盟友,可算得上是比较安稳的了。那曹丕,刘备都称帝了,作为三国时期里的三大股实力之一的他天然也不会落后,所以在安稳了一段时期后,便称帝了,正所谓“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嘛。如此,才算得上是真实的三国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