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成为唐朝噩梦,薛仁贵10万大军全部惨败,源于权臣的政治内斗

2020-12-16 12:57:37 作者: 此人成为唐朝

公元670年四月(唐咸亨元年),吐蕃妄图在西域区域栽培实力,差遣大军进攻西域白州等十八个羁縻州,唐朝被撤出安西四镇,十分困难在西域建立起的位置面临应战。

不过唐朝人才辈出,他们通过剖析后料定此时的吐蕃大举进攻西域,后方空无,所以采纳了“围魏救赵”的办法:差遣西突厥领袖阿史那都支为左骁卫大将军兼匐延都督,援助安西驻军,采纳防卫的情绪控制吐蕃主力,一起让左卫(一说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率军十万进攻吐蕃。

唐朝的方案可谓是十分完美的,薛仁贵大军首先进犯吐谷浑,此地乃是吐蕃与西域的联络要道,如此便可犁庭扫穴,进攻吐蕃的国都“逻娑”。

薛仁贵是唐朝闻名的大将,乃是一个“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脱帽退万敌”的牛人。此次出征唐朝也是志在必得,封爵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的意图便是如此,可见唐朝意在凭借此战完全消除吐蕃。

薛仁贵率军抵达青海大非川区域之后,他剖析后以为吐蕃乃是守方,唐军虽然士气昂扬,但千里迢迢的赶路也疲惫不堪,因而需要在时间短休整之后迅速出击,不过此地山川险阻,辎重车马不易同通行,带上这些东西出征必定会被敌人提早发现,然后损失战机。

因而薛仁贵令副将郭待封率2万人看护辎重、粮草,就地驻扎凭险置栅,构筑工事,使其构成战略阵地。而自己则带领助力轻装奔袭,获得乌海城之后再领郭待封声援,并提供粮草补给。《旧唐书》记载:

仁贵谓待封曰:大非岭上足堪置栅,可留二万人作两栅,辎重等并留栅内,吾等轻锐倍道,掩其未整,即熄灭之矣。

战术指定之后,薛仁贵公然打得吐蕃驻军措手不及,顺畅夺下乌海城以待后援。

可是,郭待封并未依照薛仁贵的组织就地组成防御工事,反而私行带领重型部队以及粮草在后方挺近,成果被吐蕃捉住时机阻击,辎重、粮草尽失!薛仁贵虽然驻扎乌海城,可是缺少了粮草补给,听凭他再大的本事也无法反抗,只好退居大非川。

而吐蕃也不是省油的灯,捉住这次时机后率军40万对薛仁贵进行多方堵截,薛仁贵一无辎重对敌,二无粮草供应,成果惨败。

薛仁贵在此战中也被捉拿,不过由于吐蕃碍于唐朝的威势,不敢拿薛仁贵、郭待封等大将怎么,终究将其放走。至于同行的十万将士,则永久留在了异国他乡。十万将士毁灭!

这场战争的失利关于唐朝影响巨大,唐朝被逼吊销四镇建制,安西都护府迁至西州,吐蕃一跃成为能够和大唐分庭抗衡的实力。

此战失利后,唐高宗李治雷霆大怒,对薛仁贵怒骂道:“有人云卿乌海城下自不击贼,致使失利,朕所恨者,唯此事耳”。不过薛仁贵却说了一番耐人寻味的慨叹,《旧唐书》记载道:

仁贵叹曰:“本年岁在康午,军行逆岁,邓艾所以死于蜀,吾知所以败也。”

依照薛仁贵的说法,本年“岁星处在降娄”,不利于西方交兵,公元263年,当年邓艾攻汉的时分也是“星在降娄”的状况,虽然霸占蜀汉,却身死于蜀,现在的星位与当年相同,我早就知道会失利的。

不过关于薛仁贵的这个说法,李治仅仅以为薛仁贵推卸责任算了,并未理睬,遂将薛仁贵除名为庶民。

可薛仁贵的这些话真的是这个意思吗?笔者以为并没有这么简略。薛仁贵举出邓艾的比如,表面上是在说星位的事,其实是在暗示邓艾的遭受与自己是相同的。

昔年邓艾偷渡阴平,乃是灭蜀之战的首功,成果却被监军卫瓘、胡烈等人栽赃致死。灭蜀之后,邓艾虽然自豪了些,但绝无反心,一切都是钟会从中作梗,挑拨司马昭对邓艾的信赖,终究导致邓艾身死。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