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害死李牧的到底是谁?可能不是郭开,另有他人

2021-01-02 09:38:52 作者: 《大秦赋》:

跟着秦将王贲攻陷赵国代地(今河北省蔚县西南一带),俘虏令郎嘉,秦国总算一扫六合,问鼎中原。

嬴政于公元前221年,定都咸阳,自称秦始皇,创始帝制。

不过,《大秦赋》虽共有78集,但到了63集之后,该剧才打开秦国统一天下的主剧情。

而赵国,应该便是最让嬴政头疼的劲敌。

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都邯郸,活捉赵幽缪王赵王迁,让赵国再也无力回天。

可是有不少同学反映,《大秦赋》好像有意举高秦国的位置,反倒是削弱了赵国武安君李牧的实力。

因为从剧情来看,尽管李牧连续率兵,抵挡住秦军进攻,于阵前斩杀秦国上将军桓齮。

可在第70集至第73会集,嬴政差遣王翦、杨端和,意欲渡过漳水进攻邯郸,李牧再一次率兵挡住秦军。

可是,《大秦赋》并没有着重描写李牧领兵作战时的神勇,反倒将秦军此战失利的原因,悉数归结于内部不好,这才导致秦军不攻自破。

那从《大秦赋》的剧情,再结合前史来剖析,这部电视剧是否成心举高秦国,轻视了李牧?李牧终究究竟是被谁害死的?

先简略介绍下李牧的生平经历。

李牧出生年月不详,卒于公元前229年。《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等史书,对李牧的点评十分高,他与白起、廉颇、王翦一同也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

据《史记》记载,李牧出生于官宦世家,自幼熟读兵书,善战略。弱冠之年,便领边军驻扎赵国北方边远地方雁门(今山西代县),抵挡匈奴。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

公元前246年,因为前方战事吃紧,赵孝成王把李牧从北方边境调回邯郸,抵挡秦国。

公元前244年,赵国产生内争,赵悼襄王让乐乘替代廉颇,引发廉颇不满。尔后,廉颇率军攻击乐乘,并随之投靠魏国。

再加上赵奢、平原君赵胜、蔺相如相继逝世,此刻偌大的赵国,只剩下李牧苦苦支撑。

公元前234年至公元前233年,秦赵两国迸发“肥之战”。

此战,嬴政差遣上将军桓齮,跳过太行山北麓,从今河北藁城西南一带,进攻赵国上党郡,自南向北侵略邯郸。

李牧临危授命,带领约十万赵国士卒,选用“围歼战”的战术战略击溃秦军。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终究,“肥之战”李牧大北秦军,以赵国完胜告终,赵王迁敕封李牧为“武安君”。

“肥之战”完毕之后,公元前232年至公元前230年,嬴政又屡次派兵攻击赵国,但都过不了李牧这关。

公元前230年,秦相李斯提出一条计谋,大秦先拿下韩国,吞并其边境。

尔后兵分两路,从河北临漳与河北井陉,呈南北合围之势夹攻赵国。到那时,纵然李牧有三头六臂,也是分身不暇。

嬴政终究采用了李斯这条计谋,公元前230年,韩国国君韩王安屈服秦国。随后,嬴政又出动南北两路大军攻赵。

赵王迁录用李牧、司马尚率军抵挡秦国。王翦、杨端和兵分两路,顺畅跳过临漳与井陉,沿着上党郡南下进攻邯郸。

李牧则会集军力,依托长城通途,先击溃了杨端和北路军,后又顺势而下,切断秦军粮道,王翦只得原路回来救援。

李牧使用这种“围魏救赵”的战术,再一次击溃了秦国。

《战国策·赵策四》:“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李牧数破走秦军,杀秦将桓齮。”

李牧虽不敢说攻无不克,最起码也是领兵有方。面临同为四大名将的王翦,李牧也是毫不害怕。在军力不对等的状况下,仍旧屡次击溃秦国。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