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经济”来临,出版如何对接有声书

2020-09-21 17:20:27 作者: “耳朵经济”

机遇与挑战并存 知识服务有潜力

目前出版单位进军有声读物的号角已经吹响,在刘恩凡看来,出版单位的优质版权,以及对优质内容的深入了解是其开疆拓土的关键,但这些优势并不意味着出版单位就可以高枕无忧。

首先,在业务规模方面,出版单位尤其是一些专业出版社在有声书领域可施展的空间不大。在赖青看来,目前有声书市场能获得用户持续关注的主要是网络文学、经典文学以及人文社科类产品,经管类的少数方向表现也不错,但其他方向整体受众面较小,也影响了人才的流向与版权交易。“市场不够大,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有限的市场也导致有声版权尤其是外版书籍的版权报价过高,形成恶性循环。”

其次,出版单位面对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过度依赖平台的策略,对此刘恩凡认为,这与出版单位的运营能力有关系,“我们的运营思维方式需要从出版思维切换到互联网思维,跟上互联网产品的速度和产能。”

想要解决上述问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出版单位也意识到这一点。对于过度依赖的问题,他们选择积极参与平台的相关主题活动,来增加自己的话语权。而对于市场份额的问题,有的出版单位选择了知识付费这一赛道,以提高竞争力。

朱凌云表示,知识付费和内容音频化都是上海译文社有声布局的重要环节。他介绍道,“译文讲书”是上海译文社很早就开始布局的一条有声解读产品线,邀请了专业书评人与专业主播组建了“译文讲书工作室”团队,围绕文学、社科领域的经典著作,每周策划1—2种原创解读音频,目的在于陪伴读者,一起解决“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与“深度耗时阅读书籍却收获匮乏”之间的矛盾。

精耕细作是这个产品线的特点,朱凌云表示,每个解读产品至少要经过选题、撰稿、审订、录制、上线5个流程,最终呈现给读者的是7000—10000字的原创文字内容,以及时长30分钟左右的音频。“与市面上单本解读不同的是,我们每一批策划都会跟着主题走,让它更接近一个完整的读书节目,比如目前已经上线的《见证:我们的女性400年》,我们从数百本涉及女性题材的经典著作中,解读具体书目的同时,也为读者剖析400多年以来女性背后的故事,深入浅出,读者既可以单本收听,也可以整个专题一起收听。”朱凌云如是说。

当然这种高投入也让一些出版单位和策划机构持谨慎态度。刘恩凡表示,当下新经典会更倾向于内容音频化,“这是我们目前探索出足够丰富的经验,能够有序推进的板块,也是目前能够确保稳定运营的上升业务板块。但我们也希望随着我们经验的丰富、团队的完善,能够在知识服务赛道,也找到我们的空间。”

赖青对此则持一种开放的态度,他认为知识付费与有声读物除了在服务模式上有区别外,本质上没有太多差别。“所以我们在品类上并没有明显的倾向性选择,选择有声书还是知识付费完全取决于我们的运营服务能力。如果服务能力跟得上,那么最理想的选择是在同一个选题上进行差异化脚本设计,生成两个版本,一个版本作为有声书进行平台分发,一个作为知识服务的音频课在线运营。”

未来投入不停 多元开发或成趋势

目前听书类产品的规模和收益都还处于成长期,出版单位持续投入意愿不减。它们对未来的期待,都体现在扩大有声读物生产规模和提升运营能力上。

赖青表示,当前市场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作为内容的一种特定形态,其未来的发展不能完全以当下的眼光来判定。因此人邮社的听书规划还持续在做。“在生产方向,我们一方面继续投入开发有声书,并结合分社的运营能力开发音频课程;在运营方面,继续提升运营能力并扩大合作范围;在商务模式方面,开拓B2B市场业务,提供有声读物的机构服务。”

不过在扩大投入的过程中,出版单位的担忧也在增加,这主要体现在版权方面。朱凌云表示,目前引进书的有声化有很大一部分阻力来自版权方和盗版有声书。他表示,有声书的权利往往分为单人演播、多人演播、广播剧等多种细分类型。很多读者或演播爱好者会自己朗读并上传到网上,这不但侵犯了出版社的权益,也损害了权利人的利益,对后续图书引入国内造成困扰。“我们目前大量录制优质的正版有声书也是希望良币驱逐劣币,培养用户的付费意识和正版意识。对于一些暂时没有引进有声版的重点图书我们也会策划讲书产品,比如即将推出的‘疾病专题’就是以‘译文纪实’系列里的书为主的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