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2020级新生开学典礼,院长高世名致辞《独立的精神生活》

2020-09-25 22:01:06 作者: 中国美术学院

为了这无缘无故的爱,在中国美院,有三种教育观同时在起作用。

第一种观点认为,学校所提供的是土壤,园丁的工作是培育土壤,让土壤尽可能养料丰富、成分多元。学院的任务是把这片土地养好,让学生们在最好的土壤中自由生长。这种观点我们称之为“土壤说”。

第二种观点是“锻炼说”,认为人才的养成要像锻钢打铁一般,在反复锻打敲击中把杂质也就是各种习气渐渐剔除。青年人就像粗砺的钢铁,越敲打,越精粹,越锤炼,越坚韧。这种教育如同匠人的修行,是学而后习,反复打磨,在劳作中养成一种身体感觉,一种精神状态,一种再也丢不掉、谁也夺不走的东西。学习艺术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自我创造的过程。

第三种教育观是“感染说”。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创造的种子,艺术和教育的任务是唤起它,激发它,使它苏醒,让它生根发芽。这种意义上的艺术教育就像感染;在共同体中,通过一种愿望和心情的传递,一个人开始善感,开始不满,渐渐变得敏锐,渐渐渴望改变,开始进入艺术的经验,开始产生创造的冲动。

无论“土壤说”、“锻炼说”还是“感染说”,这三种教育观所关心的,并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精神生活的建立。在这里,重要的是一个人对事物的感觉,对世界的经验,对他人的理解,对生命的态度。美院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意识到有不同的世界观,有众多别样的世界,让他们慢慢养成对事物的敏感和洞察、理解和包容,慢慢地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精神生活。在浩瀚宇宙中,人类的存在极为偶然,地球上每个人的出生和存在都极为偶然。我们要珍惜自己的一生,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不能泯然众人,要卓然自立。所以我们一定要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精神生活。这是艺术教育中最重要也最困难的事情

同学们,中国美院所倡导的艺术教育,并不只是狭义上“艺术界的艺术”和“知识的教育”,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东西,更加根本的东西。这些年我反复强调,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人的保存与人的发展。为了这个目的,艺术教育必须成为一种贯穿群我、打通身心的知行之学,一种自我创造的技术。它所导向的,是精神生活的建立,是人之感受力的蒙养和创造力的激发。

欲求感受力之蒙养,首先要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自动化时代中重建“感性之美学”,从而恢复我们对于世界的丰富感觉;欲求创造力之激发,首先要在想象力贫乏的时代里重建“感兴之诗学”,从而解放身心,重启我们的激情和爱欲。

同学们,我们在国美最应该学的,并不是作狭义上的艺术家,而是一种艺术的姿态,用艺术之心应对世间一切的姿态,这就要求我们成为创作者。成为创作者,生活就永远不会乏味,永远不会山穷水尽,因为艺术带给我们的是朝向可能世界的通道,是创造可能世界的技艺。

同学们,无论你是学艺术、学设计、学影视还是学理论,我都希望在未来的大学生活中,你能够更现实一些,更浪漫一些。

更现实些,就是要试着去感知社会、理解他人,试着更加真挚、热烈地生活,因为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学会生活,只有通过爱才能学会爱,只有理解现实才能理解自己。

更浪漫一些,是说我们每个人心中要有种“大浪漫”,这是艺术和创造的根本。艺术是能够创造出愿景、构造出社会想象的行当,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改变世界的人、创造未来的人,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一种大浪漫。只有始终坚持大浪漫,我们才会在人生这场不可逆的旅途中永不停留,才会无所畏惧地去实验,去创造,去改变艺术,改变自我,改变世界。

我们这些渺小的个人,怎样改变世界呢?我们学校的牟森老师说:“改变世界的根本是改变人本身,改变人的根本是改变人看世界的方式。当你改变了人看世界的方式,就改变了人本身,你也就改变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