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小店里的小康故事:留在上海的理由

2020-09-26 12:38:30 作者: 纪实|小店里

“这里充满机会”

余林香:39岁,美甲美睫店主

1999年,18岁的余林香高中毕业,父母替她找了一个百货店营业员的工作,于是她离开家乡浙江丽水,孤身一人来到上海。干了一年,因为谈了恋爱,就跟着男友换了一个行业:图文快印。两人白手起家,开了自己的小店,一直干到今天,男友成了老公,还有了两个儿子。

刚起步那几年,非常艰苦。两人租了老小区浴室搭出来的一间厂房,安了个上下铺,干活生活都在那20平方米的屋子里。大平顶,又没空调,夏天时阳光直晒,等于天天泡在45摄氏度的高温里。屋里没有卫生间,洗澡都得借用邻居的浴室。

她的工作主要是晒图,是将描的半透明的底图放在晒图纸上,用玻璃压平了,放在强光灯下晒上几秒钟,然后放在容器内用氨气熏上一段时间,显影成功。晒完之后的晒图纸会挥发出有刺激性的氨水味,刚开始不太适应,喉咙痛,还咳嗽,感觉昏昏沉沉。“几百张图纸,一一熏好,还要一张张叠起来,那个环境你是想象不到的。”

做了两年,积攒下人生中第一桶金,她在附近买下了第一套房子,四十几平方米的二手房,三十多万,一次付清。“很多在上海打拼的老乡,手里也有钱,但没选择买房,他们总觉得自己以后是要回老家的。”但是余林香从来到上海的第一天起就决定,她要在这片土地上立足。

图文快印的生意稳定了,余林香觉得,是时候发展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了。她从小喜欢涂艳丽甲油,颜色还会配合自己的衣服、头饰等整体风格。没有参加任何培训,靠看书看教学视频,自己慢慢地、一点点地去学习,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失败才总结摸索出一套方法。不过余林香觉得,自己还算是有天赋,很多款式,她看看就知道应该怎样做出来,再练习尝试,就能做到漂亮。

2018年10月,她在定西路开出了自己的美甲美睫店。店不大,但却累,一路走来,也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虽然都很琐碎,比如大夏天的空调却坏了,或者合作的美甲老师、美容师、养生师突然要求更高提成,谈不拢就撂挑子……但也都一一解决,也学会了凡事都要有备选方案。

她很享受现在的工作,“喜欢和不同的人交流,把人家弄得美美的,心里很有成就感。”她不能理解那些并不热爱上海、却还想在上海赚钱的年轻人,她会反问:那你为什么还要留在这里?在她看来,上海这个城市充满机会。“没有一个年代没有红利,每个年代都有能成功的人,”余林香最后如是总结,“目标不一定能达到,但想法总归要有的,对吧?”

“活在每个当下”

Cotton Ding:43岁,酒吧老板

上海有两家棉花酒吧,都在老洋房里,一家在安亭路,有德国青年学派建筑风格,另一家在新华路,西班牙风格。两家酒吧的老板都是一个来自益阳市安化县的湖南妹子。

高中毕业,她考取广州的工艺美术学院,家里却没钱供她念大学。1997年,20岁的她第一次来到上海。第一份工作是在上海中达-斯米克电器电子有限公司的工厂流水线上做装配工,月工资350,干了半年。工厂是和国际著名企业共同投资兴建的,管理人有些来自国外,会在工余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她参加了演讲小组,还得了奖。

半年后,她去了广州,在一家湘菜馆做服务员。1999年的广州,路上已经能见到一些外国人,结合此前上海所见,她决定,要学好英语。“没钱交学费,最好的方法就是去西餐厅打工。”她去应聘西餐厅服务员的工作。第一天上班,美籍华人老板就给了她一个下马威,点了一杯Espresso,她没听懂,端上Americano。“大家都笑着说点错了点错了,心里好害怕。”那时的她最害怕自己一个人当班时接到英文电话。

勤能补拙。她先把菜单里所有英文单词背出来,就有了简单交流的基础。一空下来,就跟着磁带学习“疯狂英语”。三个月后,她的英语水平突飞猛进。曾经有顾客给她打电话,说是家里起火了,拜托她赶快替他翻译,告诉家里阿姨该怎么灭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