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小店里的小康故事:留在上海的理由

2020-09-26 12:38:30 作者: 纪实|小店里

过了三个月,唯一的调酒师辞职,她自告奋勇。但对她来说,这还不是自己要的人生。“读大学一直是个梦想。”她想起当年没能去上的设计学院,有天在报上看到广州美院开设了成人自考的大专课程,就去报了名,白天读书,晚上去餐厅工作。“当时同事们还笑我,说读什么大学,你还想要怎样?”但她还是坚持下来。

2001年,她再次来到上海,想找一份设计师工作。然而梦想却残酷地拒绝了她。实在走投无路,她给以前西餐厅的老板打电话。1999年,老板就在上海开出了茂名分店,她又做起了调酒师的老本行。她至少用了半年时间,慢慢接受现实。“这就是人的韧性所在。我就决定,如果我找不到想要的job,我就要把这个job变成一个dream。当你改变想法以后,你整个人生就亮了。”她成了“那个有名的调酒师”。她带上店里一帮年轻人一起,整天想着把店开得有趣,让人有家的感觉。那一时期认识的各种新朋友,不仅让她的生活变得非常明亮,日后开店,他们还成了她最有力的支持者。

工作一年以后,她找到了第一位投资人,一个常来的瑞士人。寻找了七个月,最后找到了一座建于1911年的老洋房。原本阴暗、破旧的老房子,在她手下焕发了新颜。之前学习的设计本事,派上了用场。仅花了20天,她就完成了内部装修。桌子凳子地板的油漆,都是她自己上的。露天阳光房梧桐掩映、竹林环绕,推开门,有树,有阳光。她的朋友圈沸腾了,开店第一天就爆满。

但后来,她也遭遇挫折。直到2005年底,她在安亭路上再次开出了酒吧;2008年,新华路上的第二家店对外营业。今天,坐在自己一手养育的酒吧花园里,她觉得,所有经历的过往都是礼物。看到一个新员工,她能打心眼里体会到他/她第一天上班面对老外的害怕。为了让他们不再走她当年的弯路,她花了3年时间设计出清晰的、极简的工作流程,不断做减法,不断提升速度,还制作了培训手册。

“我出身草根,所以经济上没有特别大的要求,对物质不是特别在意。最重要的是你是谁。活在当下,生命的每一刻都不浪费,这样会活得比较丰富、明白,这样,称得上小康。”店里有了新员工,她就会和他们彼此分享自己的故事。“我会问他,你是谁,你来自哪里,为什么你现在在这里,你以后想去哪里?然后我会告诉他我的故事,我想给他一个希望,这样他就会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去做事情、做人。”

很多年以前,那个刚会背英文单词的女孩给自己起了Cotton这样一个英文名字。“因为棉花是温暖的、舒适的、阳光的、韧性的。”(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