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小店里的小康故事:留在上海的理由

2020-09-26 12:38:30 作者: 纪实|小店里

当你穿过热闹或幽静的马路,在街角,也许就会碰到一家让你驻足的小店。里面,是他们充满阳光的笑容。他们,来到上海,爱上上海,留在上海。

“健康是种生活方式”

柯林兵:30岁,健身教练

根据“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显示,公众眼中最具幸福感的职业之一就是健身教练。

2012年秋天,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的柯林兵一个人坐动车从合肥来到上海。大学四年,他的课余时间都贡献给了健身房。他先投奔了在闵行搞代拍车牌的朋友,小住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爱上了上海。那个一开始因为“太大”让他觉得迷茫的上海,快速的生活节奏、连轴转的工作状态、高频率的人际交往,一一暗合了他充沛的活力。以至后来过年回家,挨家挨户从大年夜吃到正月十五的传统让他觉得“浪费时间”。

在老家订完婚,他再次来到了上海,这一次,他要努力在这个大城市扎根落脚。第一家是位于莘庄的健身会所。进去工作后才发现,在这里,健身教练更重要的工作是销售。因为长了一张看起来非常憨厚的娃娃脸,柯林兵的销售业绩非常好,第一个月就拿到了近八千元工资。他在这家健身房干了半年多,直到有一天,早上眼睛睁开后脑海中一闪而过的,居然是会员扫二维码支付的情景……他忽然醒悟过来,这难道就是想象中的理想的工作?虽然那时的工资已近两万一月,他还是毅然离开了。

“私教存在的意义肯定不是让学员掏钱买课。”他有了自己开工作室的念头。“20~30%的销售工作,70~80%的技术含量,这才是对的。”

他跳槽去了新华路上的健身会所,一边积累自己的会员资源,一边开始物色合适的房子。在这个过程中他才发现原来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比如说工作室的定位到底是什么样的?是靠口口宣传百年老店那样经营,还是通过公号或者宣传单张直接把市场打开?什么都不懂,一直在摸索。”

问家里要了三万块,一个支持他的会员也投资了一点,就这样,他和另一个小伙伴在法华门大厦九楼有了自己两室一厅一百三四十平方米大小的第一间工作室。刚开始,只有七八个信任他们的会员。慢慢地,工作室的营收开始增长,他和小伙伴之间,经营理念却出现了本质的分歧。“他也开始使用那些套路,不再注重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在柯林兵看来,健康的含义是相当广泛和深刻的,不只是肌肉含量、体脂率这些,更要帮助学员减少身体上的病痛,将生活方式修正为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为此他还自费去深圳和北京学习了拉伸康复课程,带着平时学员们的各种体态问题、关节问题去咨询老师。他还考出了运动营养咨询师证,在给出学员合理的运动处方的同时,还能为他们制定科学膳食。

有个会员号称自己是“千年老腰”,逛街超过一小时就痛得直不起来,必须喷涂止疼药膏。柯林兵发现她的问题是骨盆严重前倾,花了三个月强化了她的腹肌核心区域、臀大肌后,通过拉伸屈髋肌群和竖脊肌,就此帮她远离了腰痛。最有成就感的一个案例是让学员扔掉了一双只能勾着脚趾拖拉着走的船形拖鞋,从此脚底板不再疼痛。

现在的柯林兵有了和自己理念相合的教练团队,疫情期间,虽然不能带课,他还是给他们发放基本工资,为他们支付两人一间的房租,鼓励他们趁着这样一个“悠长的假期”充电学习。“对他们中的有些人而言,这是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希望今后能紧密合作,大家经济上尽快都实现买房买车结婚生子的小康生活。”

从一开始在健身房拿一万多块,到后来和朋友合开工作室一个月几千积累经验,再到后来自己带着严选的95后八人团队辗转各个健身房接下私教业务,输出自己的健身理念,妻子儿子都跟着来到了上海,一家三口住在浦东九十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其乐融融,柯林兵觉得,自己算是逐步走上了小康之路。“上海大部分家庭都已经步入小康生活,不愁吃喝,普遍都会投资自己,尤其这次新冠病毒肆虐,让大家意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他对于健身行业,对于自己一家的美好未来,充满希望。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