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文学,共同承载着人类的情感 | 第八届“禾泽都林杯”颁奖

2020-10-01 00:02:02 作者: 建筑与文学,

9月29日,第八届“禾泽都林杯——城市建筑与文化”诗歌散文大赛颁奖活动在上海作协大厅举办。

建筑与文学,共同承载着人类的情感

“和文学一样,建筑也是时代的纪念碑,它们都是不朽的。当文学和建筑联系在一起,就产生了非常美妙的内涵。”上海作协副主席赵丽宏在第八届“禾泽都林杯——城市建筑与文化”诗歌散文大赛颁奖礼上的这段话,可以窥见该征文大赛多年来举办的意义所在。

本届大赛由上海市作家协会、文学报社、《上海文化》杂志社主办,禾泽都林建筑与城市研究院、华语文学网承办,共收到三千多篇散文及四千六百多首诗歌,参赛作者遍布海内外,职业包含了企业家与艺术家、医生、军人以及学生等。经过多轮评选,上海作家黄胜的组诗《择水而居》荣获诗歌类一等奖;美国作家海伦的《建筑史上的时空纪念碑》、山西作家任晋渝的《华夏建筑里的人文情怀》获诗歌类二等奖。四川作家杨献平的散文《丰饶之境——阆中记》荣获散文类一等奖;北京作家胡烟的《造园记》以及中国香港作家戚元的《半山亭与“半山亭记”》获散文二等奖。

一个时代的建筑必然反映出这个时代的文化心理、审美趣味以及文学艺术的参与。禾泽都林建筑与城市研究院院长宋建良认为,建筑的根本正在于文化。“百年前的工业革命催生了现代建筑运动,当下的信息革命和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必将带来新的建筑革命。文化、自然与人性,成为建筑和城市的主题。”

本届大赛的获奖作品,对城市、建筑、文化三者的连结作出个人化的解读。黄胜的《择水而居》组诗以水为主题,将水作为居住和生活的处所。在评论家杨斌华看来,诗人选取的主题似乎与建筑并无太大关联,但水是诗人精神和灵魂安放的载体,其中包含了诗人对生活的理解,诗的语感和质地无意中也暗含了建筑美学的节省原则,处理了人与自然、人与生活、人与抽象意义的建筑之间的关系,建筑的影子切实存在于诗中。

杨献平的《丰饶之境——阆中记》则追慕先贤,从伏羲女蜗写至李白、王维,慎终追远,一路观景,一路遐想。在评论家朱大建看来,作者在看建筑中思古之俊杰,文字神游八方却又针脚绵密,思考层层递进,哲理包孕其中。

“90后”云南诗人童作焉获得诗歌类三等奖,在他看来,建筑最能直观地体现一个城市的底蕴,包含了各种文化和内涵,这恰与诗歌相似,诗人写诗正是将自己的思想与情感投注在精巧而复杂的文字空间里。

如赵丽宏所说,“建筑不仅是房子,也不只是人类的栖息之地,人类的孕育、生长、生命的消亡,都承载于其中。某种意义上,建筑也是一种文学。”已经举办八届的“禾泽都林杯”征文大赛,众多华语作家以文学的样式记录建筑、记录时代的情感与文化,已经成为城市、建筑与文化深度融合的一个精神性象征,“禾泽都林”也已成为一个文化意象,在全国乃至海外形成了影响力。

据悉,“禾泽都林杯”征文大赛的获奖作品选集即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

配图:摄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