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刷新生儿救治新记录!济医附院NICU成功救治24周超早产儿

2020-10-09 18:00:50 作者: 再刷新生儿救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孔茜 通讯员 张勇 高爽

24周、720g、87天……一连串的数字记录了一名胎龄24周体重仅720g的超早产儿,在济医附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救治的艰辛历程。胎龄越小、体重越低,即意味着救治难度越大、并发症发生率越高,在这精细化护理的87天里,科室人员如勇士般帮助早产儿“过关斩将”重获新生,出院时原本瘦弱的身体也已增至正常婴儿体重范畴,成为了净重四斤半的“壮小伙”。该案例的成功救治,充分显示了济医附院新生儿监护病房对早产儿救治的能力与水平。

24周超早产儿仅重720g

救活更要救的有质量

婴儿啼哭预示着对新生世界的报到,而对于仅24周胎龄的超早产儿小石头来说,却一度成为奢望。出生后没有自主呼吸,四肢松软,全身皮肤胶冻状,整个身体仅比中性笔高出一小节,手臂如食指粗细相同,720g的身躯犹如脆弱的白纸经不起起皱。出生后,经过保暖、气管插管等抢救的小石头被小心转运至济医附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自此,便开启了一场艰辛、曲折的救治之旅。

“超早产儿抢救是一个持续救治的过程,需要时时观察婴儿体征变化。”济医附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主任王瑜称,由于婴儿仅24周,各个脏器均不成熟,除需经历呼吸关、感染关、营养关等各种难关外,还会面临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颅内出血、早产儿脑白质软化、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视网膜病变等多种早产儿并发症,任何一个难关或者并发症都会遗留后遗症,甚至危急生命。

“不光要救孩子,更要让孩子有生命质量。”在王瑜心中,孩子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更是未来的象征。如何在救活的基础上,减少并发症、帮助早产儿如正常孩子一样健康、快乐成长,成为了她最为关切的问题。在面对胎龄小,体重低,救治难度大,并发症的发生率高,成活几率小等问题,精细化治疗要求高,为尽全力护航婴儿生命健康,科室迅速成立救治小组、24小时全时重症监护、制定每日详细的治疗监护计划、多次病例讨论及大查房,力求做到最精细化的管理。

婴儿各器官尚未发育成熟

医生护士陪同“过关斩将”

如果说超早产儿是他的别名,那么“珍贵儿”便是他在济医附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副主任田玉红和床位医师胡晨心中的位置。由于婴儿母亲患“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机能不全”,前两胎均未成活,面对家属的殷切期望,倍感责任重大、压力倍增。自作为小石头的管床医生起,她们的心便与孩子紧紧相连。

“这么脆弱的肺,氧低了会对脑造成损伤,氧高了会造成气道损伤。”回忆最初情形,田玉红感觉犹如昨日印象深刻,婴儿转入的第一天,便迎来了超早产儿首个“关卡难题”——呼吸关,待连接上呼吸机后,她和同事们如上紧了的发条不敢有丝毫松懈,实时守在保温箱旁观察小石头身体情况,并细致调整呼吸机参数,虽每次调整仅在1-2个参数,但细微的调整只为用最小的参数维持他最好的通气功能。

一关未过,新关又来。由于消化系统胃肠道尚未发育,不会吸吮和吞咽,只得靠静脉营养,小石头又迎来营养关。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便成为了首要任务,但如发丝般粗细的血管却着实为护理团队出了一道难题。“血管在他胶冻状的身体里就像根根细线,有的都可能包裹不了一根针。”为使小石头能有源源不断的营养供应,济医附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护士长向美芹选用最小型号的针进行PICC置入,既保障了输注静脉营养和药物,又降低了反复穿刺的痛苦。

就这样,从呼吸关、营养关到感染关、并发症,他们关关“应战”关关过,从孩子体位保持到护理操作,每个小操作都当成大工程,每个小细节都成为高要求。直到一个月,自生产后未见过孩子一面的妈妈也迎来了第一次将孩子怀抱怀中的机会。在医护人员的鼓励和引导下,胆怯的妈妈也鼓起了勇气,将插有呼吸管路和输液管路如巴掌大小的孩子怀抱胸前肌肤相亲,那一刻小石头抬头眼神与母亲相遇,瞬间妈妈泪流满面,不禁让在场的所有人为之动容。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