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地谷岭:一户人家的村落

2020-10-13 23:17:52 作者: 淇县地谷岭:

自由自在的马儿也成为地谷岭的一景。

游人登上地谷岭。

徐建光家的老屋已经有些年头儿了。

地谷岭景色一

【鹤壁新闻网讯-鹤报融媒体记者 陈志付 文/图】位于高山之巅的地谷岭是淇县灵山街道赵庄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它虽然被称为村,但多年来村里只住着一户人家。这户人家姓徐,像与世隔绝一样,徐家的先辈们一代又一代过着没有路、没有水、没有电的生活。如今,这户人家还坚守在地谷岭,他们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用上电了吗,吃水还难吗?日前,记者翻山越岭、攀崖扶壁登上了海拔近600米的地谷岭采访。

登上地谷岭,一览众山小

地谷岭是村名,也是山名。这里在清朝中期还是个荒无人烟、乱石遍野的地方,后来一户姓徐的人家来到这里,他们就地取材建造石屋安家定居,并克服山下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此开荒种地、繁衍生息。

赵庄村驻村第一书记张伟向记者介绍,地谷岭在赵庄东南约3公里的山顶上,要上地谷岭只有一条新修的盘山小道可走,这条小道只通到山腰,到了小道的尽头就要摸索着往山上爬,没有毅力很难上去。不过,登上地谷岭后能看到独特的风景,四周群山绵延、重峦叠嶂、沟谷纵横,晴天时的蓝天白云令人神清气爽,阴雨天的岚烟缥缈如同仙境,山上悠闲的羊群和马匹让人感受到回归大自然的惬意。

听了张伟的介绍,记者增添了登上地谷岭的勇气和劲头。

可是,记者登山途中恐高症反应加重,面对陡峭的山崖还是产生了畏惧心理,双腿发软、汗流浃背,实在无心欣赏沿途风景,只是一味地埋头看着脚尖艰难地向上攀爬,并一再用“无限风光在险峰”“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来鼓励自己。其间,记者不禁疑惑:当年徐家人为啥要选择在没有路的山顶生活?

当记者最终战胜恐高症登上地谷岭时,视野立马开阔起来,眺望四面群山,顿有居高临下之感,遂发出“一览众山小”之感慨。

一户人家的村落

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当年祖上在山顶安家,就是看中了这里有地可种。”一直住在地谷岭的徐建光今年48岁,他在家中排行老大。徐建光告诉记者,他的先辈都是农民,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上世纪推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地谷岭被确权的土地为60亩,村里人世世代代靠这些土地生活。

从地谷岭有了第一户姓徐的人家算起,到徐建光的子女这一代已经是第六代人了。徐建光说,地谷岭人口发展到最多的时候有十来户四五十口人。徐建光有3个弟弟,小弟弟跟村里其他人一样早就下山了,这些年只有他和二弟、三弟坚守在地谷岭。徐建光有一双儿女,儿子今年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入职国内一家知名大公司,女儿在鹤壁市高中宏志班上高三。

按徐建光的话,他们兄弟三人组成的山顶人家在地谷岭种地、养马、放羊、看日出,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徐建光说,在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地谷岭仍像与世隔绝一样,他们吃的是石磨面,做饭烧地锅,引火的是草绳,照明靠煤油灯,搬运东西凭身背肩扛,几乎保持着原始的生活状态。后来,山外人的现代化生活吸引着地谷岭的人纷纷下山谋生,现在仅剩他们兄弟仨守望着地谷岭的碧野蓝天。到了晚上闲来无事,他们便站在地谷岭眺望鹤壁市区、淇县县城及卫辉、新乡等地的夜景。

办法总比困难多

从管道运输到索道运输

从徐建光的介绍中可以想到,在地谷岭没有路的年代,他们是如何进出村子的。那时候,要想把山上的粮食运出去换些煤油回来很难,徐建光说:“办法是逼出来的,活人不能让尿憋死。”2005年,徐建光打下2000公斤玉米,怎么把这些玉米运到山下卖出去,徐建光动了很长时间的脑筋。最后,他把直径6厘米的塑料管用胶带一根根连接起来,组成了长300米的运输管道直通山下,他就这样将2000公斤玉米从山顶通过管道运下山,用了不到半天时间。“这项小发明很管用,省力气又省时间。”徐建光谈到这里时有些得意。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