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奎:让东昌府木版年画焕发活力

2020-10-14 12:37:20 作者: 郭春奎:让东

一方木版,一把刻刀……在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抑或“好客山东”文旅品牌推介会等活动现场,总能见到郭春奎戴着花镜、俯案刻版的身影。遇到感兴趣的游客上前询问,他就停下手中的刻刀,绘声绘色地讲起旧时的民风民俗、当今年画时新的样貌,眉飞色舞间,东昌府木版年画传承发展的脉络也逐渐清晰起来。

传承老手艺,几十年初心不改

郭春奎在刻版 孙丛丛/图

今年70岁的郭春奎来自山东省聊城市,是东昌府木版年画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郭春奎年轻时曾在当地一家印刷厂工作,主要负责印制糖果、点心等包装用纸,出于工作需要,他拜师于东昌府木版年画第五代传人栾喜才、栾喜魁兄弟门下,潜心学习刻版技艺。

东昌府木版年画始于明末清初,其繁盛时,年画作坊遍布聊城堂邑、阳谷、东阿等20多个城镇或乡村,种类多以神像为主,涉及娃娃寿星、戏曲人物、历史故事、风光景色等众多题材。历史上,关于木版年画曾有“江南桃花坞,直隶杨柳青,东潍西聊在山东”的说法,其中,“聊”就是指东昌府木版年画。

然而,伴随着时代发展,东昌府木版年画与许多传统文化形式一样,在上世纪末一度沉寂。彼时的郭春奎也撂下了自己喜爱的年画刻印手艺,从事着与其不相干的工作。

东昌府木版年画 孙丛丛/图

再次与年画结缘,是2010年郭春奎退休后。2008年,东昌府木版年画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老一辈年画艺人年事已高、传承发展后继乏力的现状,让郭春奎意识到,该技艺保护、传承迫在眉睫。“当时,重拾搁置了30多年的技艺,能不能干好心里没底,但为了东昌府木版年画的后续发展,我决意要闯一闯。” 郭春奎说。

抱着这种心态,郭春奎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搜集散落民间的老刻版。根据以往的分布,堂邑镇流行刻版,梁水镇流行印刷,郭春奎就四处寻访,根据老艺人描述,对残缺不全的刻版进行修复、还原,加之自己积累素材、刻制新版,几年下来,他收集、创作的木版已有200余块。

守住根、留住魂,亦变化出新

东昌府木版年画 孙丛丛/图

郭春奎介绍,东昌府木版年画构图丰满,色彩鲜艳,造型圆中见方,着色全部采用木版分色套印,有丹红、粉红、黄绿等,最多达七色八版。“与其他地区木版年画不同,东昌府木版年画有许多儿童题材画,这些儿童憨态可掬,多数辅以吉祥器物和纹饰,像常见的花篮娃娃、采藕娃娃等,都寄托了人们对福禄、吉祥的期盼,很受群众欢迎。”郭春奎说。

在郭春奎看来,当下年画发展中,人们寄寓的情感诉求依旧不变,与此同时,传承人还需精通绘样、刻版、印制的手艺,其中,绘画水平直接关系到年画质量与民众喜爱程度,刻版水平则影响整个作品的节奏和气韵。

在整理、传承核心手艺的基础上,郭春奎还将东昌府木版年画的创作题材从传统门神、灶王、吉祥画等拓展到“二十四孝”“四大名著”及当下生活中的“风景名胜”系列等。

郭春奎创作的新年画 孙丛丛/图

在前不久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上,郭春奎就展示了其新近创作的年画长卷《古今京杭揽胜》。该作品长10米,描绘了京杭大运河沿线主要城市的代表景点和人文特色,吸引许多观众围观。“这个作品光手稿我就画了3年,刻版前后用时1年多,用了10块画板。”郭春奎表示,他的创作初衷在于让人们感受运河沿线的风物之盛、人文之美。

郭春奎创作的“孔子”雕版 孙丛丛/图

在郭春奎的刻刀下,无论“运河聊城”之特色“地标”光岳楼、山川会馆,还是《勤洗手》《每日测体温》等有情节、有故事的“防疫挂图”,抑或孔子、老子等先贤形象,都栩栩如生、鲜活传神。“ ‘不刻门神灶神就不是传承’的概念是错误的。年画样子应该与时俱进,传承中始终不变的是‘工匠精神’和’工匠技艺’,是专注、责任与恒心。”郭春奎说。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