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1千枚银针,一年1万余人次门诊!这位象山医生你一定知道

2020-10-15 15:58:36 作者: 一天1千枚银

有一个地方,你见了以后,或许很多成语会争先恐后地浮上你的脑海,比如:不可思议、叹为观止、目瞪口呆、肃然起敬等等,总之,这个地方会让你感动,会刷新你的认知。

这个地方,就是县中医院的针炙推拿科。房子年份久远,门口这条叫金鹰路的老巷子两辆车交汇就有点紧张,但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屋不在大,有黄医生就灵。

很多患者说起黄颂敏,首先夸的是他的人,“脾气好,修养好,总是笑,那么耐心的人真难找……”等等,然后开始夸他医术好。黄医生中等个子身材,架着金丝框眼镜目光中透着温润。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他有一种让人放心、给人安定的力量。

一面面锦旗,

是患者沉甸甸的情意。

平均每天70多人次的门诊数是黄医生甜蜜的负担。中医院针炙推拿科有11位医生,这对一家县级医院来说几乎是超豪华阵容,而一年近6万人次的门诊量更像是一种传说。多年来,他们科室的成员们既各司其职又互补互助,2014年,黄颂敏带领他的团队获得“宁波市劳模创新工作室”。

“黄医生,帮我这里再打几针”“黄医生,我这手明天能提了吗?”“黄医生,我还要再打几天?”“黄医生黄医”……一上午,黄医生被叫了好几百声,但黄医生忙而不乱,始终微笑着。手里一批银针用完了,助手递上来第二批,他们科室一上午银针要用3000枚左右,而黄医生一个人差不多要用到三分之一,也就是1000枚。

“黄医生,你打银针比我们插秧还要快!”一位大妈的一句话逗得大伙都笑起来。高手在民间啊,这话太贴切了。患者一排排躺着,黄医生刷刷地走过去,手里的银针以闪电般的速度插在患者身上,那动作和插秧神相似,也是手动脚也动,既稳又准。这么忙,黄医生依然嘴角有微笑,眼中有神采,步履稳健,还能抽出手来为病患垫一个枕头,拉几句家常。

“你比10几年前瘦了好多。”黄医生对一个久别的患者说。

“我第一次来看的时候黄医生刚结婚,现在他女儿都大姑娘了。”患者蒋嫦娥来自东陈马岗村,19年前腰椎间盘突出,是黄医生治好的。几个月前颈椎难受到欲哭无泪,“我对老头说,有什么药吃下去能让我不痛,哪怕醒不来我也愿意。”就是在这么严重的情况下,她想起了多年前治好她腰椎的黄医生。一个月治疗后,疼痛症状缓解了,手能提了,气色也好了,“我是逢人就讲黄医生好。”蒋嫦娥这句发自肺腑的话也是许多患者的心声。

黄颂敏的患者多数来自农村,他们都是口口相传,村村相传。往往是一户人家一个人来打了,然后三姑六婆都来了,一个村庄的人来了,隔壁村也来了。这些平凡朴素的人们相信传统医学,对中医特别信赖。黄医生手中的银针对他们来说是神圣的。“痛则不通”,一根银针触类旁通。一次次的实践证明着他们的信任绝非是盲目的。

一名患有严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在宁波、绍兴等地许多家大医院反复诊治,病情始终没有什么好转。黄颂敏仔细研究了这位患者的病情后,决定采用椎旁神经根封闭治疗术结合大推拿的方法进行治疗,经过一星期的门诊治疗护理后,这位病人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各种并发症也得到了缓解,经过一个月的随访治疗后,病人奇迹般地康复了。

创造奇迹的是他的双手

是用心,是勤奋。

黄颂敏说,他的成功只有两个字,那就是勤奋。即便现在已经晋升上了主任中医师,是针灸推拿专业的名家,他依旧还是保持着每天翻看医学专业书籍,温故而知新的习惯。他说,“当医生的只有坚持学习,反复总结临床经验教训,才能不断在业务上精益求精,才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专业而满意的服务。”每次给年轻医生讲课,他反复强调要多用心、多留心、多上心,不断学习这个行业的最新理论知识和科学技术,用它们来武装自己、强大自己,让自己成为引领这个行业的弄潮儿。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