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界“最强大脑”组团为坚果零食科技创新“把脉开方”

2020-10-17 05:19:07 作者: 食界“最强大

也正因此,创新成了整个行业的迫切需求。但是,又该如何创新呢?此次论坛上,专家们把创新思路指向了后疫情时代人们迫切需要的——膳食营养补充。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原校长陈坚看来,未来食品需要颠覆传统食品工业的制造模式,解决食物供给和质量、食品安全和营养、饮食方式和精神享受等问题,特别是后两者,恰恰与坚果零食或是整个休闲食品行业的特性相符合。未来的坚果零食应该向更健康、更安全、更营养、更美味、更高效、更持续的方向创新和转型。

陈坚认为,食品组学技术将成为保障营养与健康的关键方法,也就是利用系统生物学和大数据分析手段,解析食品组分、加工方式、膳食模式等,分析这些成分在加工过程和进入人体后,与人体营养、健康的关系,从而推动营养从大众干预向特殊人群干预和个人精准营养的快速转变。

持相似看法的,还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他认为,对于因客观环境原因或消费误区、不良饮食习惯造成的一些营养素摄入缺憾,用食物干预,可以起到很好作用。无论疫情期间,还是后疫情时代,健康的营养补充型零食都是休闲食品行业创新的主要方向。

他列举了这一样数据:短短几十年间,我国国民的饮食消费已经经历了从果腹充饥到美味享受型、营养保健型,再到食疗养生型四个阶段的变化。而在这期间,我国居民能量的营养素来源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由1982年能量70.8%来自于碳水化合物、18.4%来自于脂肪,发展到2012年能量55%来自于碳水化合物,而32.9%来源于脂肪。而最合理的供能比当中,碳水供能约为55%,脂肪供能约为27%,而当前我国居民脂肪供能明显上升。

调查数据还显示,由于口感差、消费低,我国居民的食物结构当中,高粱、小米等其他谷类和薯类占比越来越小;因为部分地区新鲜蔬菜口感不尽如人意等原因,我国居民的蔬菜摄入量也在不断下降,尤其是农村地区,这一趋势更为明显;畜禽类食物摄入量大幅度增加,由1982年的34.2%跃增到2012年的89.7%,食用油的摄入量也由1982年的18.2%增加到2012年的42.1%。

在丁钢强看来,动物性食物的摄入当中,畜禽类食物和鱼虾类的摄入量比例最好能达到1∶1,西北地区等区域往往因为畜禽类食物摄入量高,鱼虾类摄入少,饱和脂肪酸高,不饱和少,居民患高血脂疾病的比例也相应增加。

丁钢强表示,作为休闲食品企业来说,可以尝试用工业化生产技术,把口感不佳的小米、玉米、高粱做成好吃的零食,或是把蔬菜、水果加工成零食,弥补西北地区以及南极科考等特殊情况下果蔬摄入量不足的问题。

后疫情时代的叠加式创新

“巷子没了,关键要看酒香不香”

在三只松鼠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CEO章燎原看来,虽然坚果类零食是休闲食品市场的第一大品类,但是,此前并没有科研院所对这个产业链的各环节进行深入研究,无论是种植、储存,或是加工,都缺少基础性研究。而举办创新论坛的意义,就是搭建产学研交流平台,打开大门,让坚果零食迈向科技研发的大路。

章燎原表示,我国的品牌企业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的通过广告和货架就能换取销量的年代,以及立足互联网,通过流量促进品牌发展的第二阶段,现在到了第三阶段,即完全开放的营销新时代。前两个阶段,都是闭环,由品牌商单向输出给消费者,由企业决定做什么产品。现在则不同了,通过短视频、直播、各大互联网销售平台,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链条越来越短,品牌数量也在飞速增长,竞争更加激烈。

章燎原坦言,新产品、新设计、新营销,如今这三类创新,单打独斗已经不够了,三新叠加才有效,“以前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巷子没了,关键就看酒香不香了。”

建立院士工作站、建益生菌菌种库、举办创新竞赛……激烈的竞争倒逼坚果零食行业踏上了科技创新之路。

章燎原认为,后疫情时代,坚果零食也在被重新定义。过去只是健康零食,今后则变身成为每日必须摄入的膳食补充。

国家科学与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食品专题研究报告也显示,在这个阶段,我国要成为全球食品科技创新中心,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全力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驱动食品产业发展;实现食品安全、人类健康、美好需求三大保障;催生食品细胞工厂、食品智能制造、智慧厨房、精准营养四大新业态。食品行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也为坚果零食,乃至于整个休闲食品行业的创新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