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松生:土楼生土楼长的土楼营造技艺传承人

2020-10-20 06:38:38 作者: 徐松生:土楼

18岁初中毕业后,徐松生全身心投入到了土楼营造的学习与工作中。他坦言,最初决定以建造土楼为业是为了更好地生活。20世纪70年代,徐松生所在地区的农村里大兴土木,盖的房子大多是土楼,木匠和泥水匠也因此成了农村里较为吃香的工种,并且受到人们的广泛尊敬。而与此同时,看到自己参与建造的一座座高大的土楼拔地而起,徐松生心中也产生了莫大的成就感。4年时间转瞬而逝,在徐松生22岁那年,他开始独立带领班组去周边各地修建土楼。“我那时的班组一般有十几个人,可以独立完成建土楼的每一项工作。我们不算是一个建筑公司,还是像家族里面的小团队。负责技术工作的有两三个人,其他的都是辅助工,比如有砌石头的、抬石头的、夯土墙的、运土的,还有挖地基的。”从此,徐松生逐渐成长为一名可以独当一面的土楼建筑匠人,越来越多的个人和乡镇邀请他的班组前去修建土楼。

徐松生说,赚到了收入,习得了手艺,收获了成就感是他坚持走上土楼修建这条路的三大动力。这条路一走就是几十年。其间,徐松生参与建造的土楼就有10余座,参与修缮的土楼更是多达数十座,遍布永定及其周边地区。2007年,“客家土楼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同年,徐松生被原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客家土楼营造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如今的徐松生已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但他与土楼的情缘却还在继续。徐松生说,现在人们都涌向了城市,住在土楼里的人越来越少,也几乎没有人再建土楼了,但他现在还是会继续接修缮土楼的工程。徐松生依然会来到工地现场,耐心为修缮工人们进行指导,必要时甚至还会亲自登楼操作。“我希望可以拿到更多的修缮土楼的工程,因为土楼不修就倒了。那些伫立了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土楼都是要靠楼主人精心维护的。土楼怕雨,狂风暴雨会把瓦屋面掀翻,土墙就会被雨淋,会受潮,会剥脱,产生裂缝,有的甚至会倒塌,木料也会很容易腐烂,木料腐烂了就会变形。如果土楼的基础积水了,不及时去清理,积水下沉又不均匀的话,土楼也有可能倒塌。所以,对土楼的修缮要频繁。发现瓦屋面被掀翻,漏雨了,就要及时把它盖回去。土楼不像钢筋水泥的建筑,它是软性的。”说这番话时,老人用的是叮嘱的语气。

徐松生说,土楼是祖先留下来的遗产,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守护好土楼,可以让后辈子孙追溯客家文化的根源,土楼如果倒了,他会觉得很可惜,很愧疚。

当下,土楼的建造已经停止,客家土楼营造技艺也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除了修缮尽量多的土楼,徐松生的另一个心愿是招收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传授土楼营造技艺。“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土楼营造技艺)了,因为都觉得很难学、费工夫,最重要的是,又比较不容易就业,害怕学出来以后没有出路。可是如果这门技艺没有得到传承,以后的土楼又该怎么保护呢?我很想传授土楼营造技艺,我想招一批比较年轻的农村的待业青年,和有修缮土楼基础及经验、又对土楼营造技艺感兴趣的师傅和徒弟,传授给他们这门技艺。因为不传授肯定就要失传了,我希望土楼营造技艺可以世代相传,一代一代延续下去”。

徐松生认为,要原汁原味地对客家土楼营造技艺进行保护、传承与发展,不要让其在现代化与工业文明的进程中慢慢消失。他建议,要在土楼修缮中,通过师徒相授的方式,进行客家土楼营造技艺的传承。同时,要让客家土楼营造技艺进入课堂,通过课堂学习,让学生了解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并且在参观和体验中加深对土楼营造技艺的理解。徐松生还建议,在当代建筑中融入客家土楼营造技艺,比如在楼宇中融入天井等土楼结构,如此不仅可以增强当代建筑的通风和采光,令建筑更具自然性,还可以使客家土楼营造技艺与当代建筑相结合,得到活态传承、创新与发展,进而焕发生命力,获得新的灵魂。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陈鼎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