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医院,需要出示健康码。印象中操作起来并不难,但他就是想不起来如何操作,最后还是医院工作人员帮了忙。进入医院,导诊台护士问他有没有预约,要出示预约信息,他连连摇头:“太难了!”
2017年12月,记者走访晋江大浦敬老院时,一位老人在上网冲浪。
畏惧
智能机用两年看到“更新”就怕
无独有偶,从安溪农村进城带孙子的陈阿婆也有不小的困扰。
“幼儿园通知要出示健康码才能进入幼儿园,我不会操作啊。”陈阿婆的孙子今年入读幼儿园,她负责接送孙子。刚开学半个月,她只需拿着接送卡就能顺利接到孙子。但上周一次放学,幼儿园通知家长需出示健康码后才能入园接孩子。这打了陈阿婆一个措手不及,她不懂何谓“健康码”。
记者在丰泽区某公办幼儿园门口遇到陈阿婆时,她和多位老人一样被“八闽健康码”难住,有的老年人智能手机用得不熟,有的则是用老人机,他们只能待在校门外的角落干着急。
陈阿婆让一名年轻的家长帮忙操作,发现手机没有下载软件。等下载好后,她又记不得自己的身份证号码,无奈之下只能打给儿子求助。
记者看到陈阿婆可以熟练地跟儿子进行语音通话。陈阿婆说,她今年65岁,2年前就学会了如何使用微信,微信支付、发朋友圈、视频语音聊天都已经熟练掌握。原本,来到城里生活,她自己感觉没什么压力。但智能手机对她而言,依然只是一个与人沟通交流的工具。
“智能手机经常出现‘更新’,不敢点,怕点错。”陈阿婆坦言,她根本不懂什么淘宝、抖音,手机里除了一个微信,没有其他任何软件。
失落
越智能越不便感觉被“抛弃”
“老人看病预约会遇到种种不便,这对于无子女的孤老或者不同子女一起生活的老人来说,情况尤为突出。”从事社区工作十几年的陈元丰深有感触,他曾做过一番调研,信息化技术应用突飞猛进,年轻人轻而易举地操作,老年人却一头雾水。在他看来,医院挂号信息化给老年人就医带来的“不便”,便是“数字鸿沟”的典型表现。他指出,对老年人而言,类似的“不便”如今比比皆是:不会用打车软件,招手打不到车;没有智能手机,没法扫码点餐;不会用12306,逢年过节抢不到火车票……“这让包括老年人在内的数字时代的‘弱势群体’感到,自己被‘抛弃’了。”
“科技进步太快,我们跟不上时代了。”在晋江青阳街道霞行社区,100多位老人乐享着每天的免费午餐。社区活动中心里,老人有的看看报纸,有的打打牌。当记者问老人们会用智能手机吗?老人们都笑着说,智能手机挺复杂,他们很难学会。社区老人会第一分会会长张金生告诉记者,社区里的老人生活圈子都比较小,如果有智能生活的需要,都会让子女帮忙。
业内人士指出,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要注意到,技术越进步,“数字鸿沟”反而可能会越来越大,“这是一个近年来非常典型的问题,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共建共享老年友好社会
不少老人的手机仅具有打电话发短信的功能。
在时代发展面前,需要从社会到家庭给予老年人群体更多关注,在改进公共服务的同时,帮助老年人尽快适应“互联网+养老生活”新模式。
人性化措施方便老人
针对一些老人没有智能手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情形,国内各地出台了用身份证、市民卡、纸质健康证明等代替健康码的措施。记者走访中心市区也发现了不少针对老年人的人性化措施。
在泉州市区客运中心站,进站大门设置了两个通道,左侧为“绿码快速通道”,右侧为“下载登记通道”。记者看到不少老年人因为无法出示健康码,在工作人员提醒下,只需拿出身份证来到右侧进行登记同样可以进站。工作人员表示,考虑到不少老年人群体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便增设了一个人工服务通道。同样的做法,在医院、机场等场所都留出了人工服务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