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国红:提升人大网站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2020-10-21 16:39:44 作者: 潘国红:提升

近年来,随着人大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推进,各地的人大网站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蓬勃发展。

人大网站的建设和发展,为人大及其常委会开辟了一块公开履职信息、宣传人大工作的新阵地,提供了一条服务代表履职、提高工作效率的新途径,架起了一座扩大公众参与、收集反映民意的新桥梁。

但毋庸讳言,与许多主流网站相比,人大网站建设与管理还存在较多问题,与监督法信息公开要求和公众需求尚有较大差距。

主要是信息来源渠道不广,基本是人大工作动态,来自社会公众的信息很少;内容单一,主要是人大会议和调研视察信息,深度和广度不够;网站内容碎片化,信息归类混乱,资料不详实,甚至有的栏目里面空空如也,信息更新不及时,有的栏目很多还是几年前的信息,并无近期信息;信息单向公布,互动性不强,公众参与度不高,网站访问量低、人气不足;等等。

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是部分同志习惯于传统工作方式,对“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和公众参与”的网站功能认识比较单一,对作为人大工作重要窗口和人大工作信息化重要载体的人大网站缺乏认知,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运行;将人大网站自我定位为官方网站,受众意识淡薄,居高临下,“我讲你听”,可读性不强,公众看不懂、不爱看;在组织保障上,维护力量薄弱,运行制度不健全,技术和资金支持不够;等等。提升人大网站质量,充分发挥人大网站功能价值,已经成为当前地方人大自身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贴近公众需求,提升亲和力和吸引力。在新闻传播者和公众需求这一对矛盾中,公众需求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决定性因素。

要尊重互联网媒体宣传规律,以公众需求为本位,以满足大多数公众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从人大履职与公众“有关”“有用”“有趣”角度找准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

把“用户思维”“客户体验”理念融入人大网站设计全链条,瞄准和把握公众浏览习惯,将视角更多地聚焦到公众所思所盼中,注重版式设计、栏目设置、内容编排、标题制作,以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

要聚焦公众关切点,把“我们想说的”和“公众想看的”有机统一起来,对发布的每条信息内容进行梳理、提炼和加工,制作便于公众理解和传播的产品。

坚持正面报道与批评报道结合,加强报道人大调研、视察、执法检查发现的问题和批评性意见,报道人大会议审议时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要求,提升舆论监督功能。

积极报道涉及公众切身利益、公众最希望解决问题的热点难点问题,推进解决涉及民生的财富、安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利益诉求问题。

在语言运用上,避免居高临下,避免官腔官调,少用抽象模糊语言,少用口号性说教性表达,多一些“泥土味”,多用公众听得懂、喜欢听的语言和音像图片传递信息,善于将法律语言、文件语言、国家通用语言转变成百姓语言、口头语言、网络语言,增强语言感染力和亲和力。

丰富互动方式,增强参与性和回应性。互动是网站的活力源泉。

人大是权力机关,也是汇集民意的机关,加强互动交流、扩大公众参与理应成为人大网站的价值取向。

人大网站要坚持“开门办网”原则,不断丰富互动交流方式,为公众参与创造条件,努力将人大网站打造成“参与式”网站。

人大立法、重大事项决定、监督议题选定、调研检查项目设置等,利用网上调查、网上恳谈、在线访谈等方式,征集公众意见和建议,引导公众参与人大工作,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治理。

建立人大代表专页和“网上窗口”,公布人大代表姓名、职务、联系方式、代表选区以及参与的视察调研和提出的议案建议等,汇报履职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建立并公开代表个人工作邮箱、微博和博客,主动发布有关信息,方便公众建言献策。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