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实习生王一
本报记者栾德谦
“我家的产品走线上,价格偏高,但我确保高品质。现在我有45%的订单是回头客……”近日,记者来到牡丹江宁安市,采访到一对90后小两口,借力新电商平台卖好龙江特产的小城创业故事。
1989年出生的王超来自大兴安岭,90年的李孟婷来自宁安镜泊乡。王超告诉记者,刚毕业时,他在漠河找到一家单位上班,虽专业对口,但骨子里还是想创业。而李孟婷当时在北京做跨境物流业务工作,开始接触到电商。于是两人结婚后,开启了全新的人生规划。
2016年,小两口确定做家乡的东北特产。于是回到李孟婷的老家宁安市,在拼多多上注册了店铺。
初涉电商运营并不容易。在10平方米的出租屋里,王超每天都忙到凌晨2点,从网上找视频自学电商课程,“一年赚5万,我花8万买课程。”为了提高商品主图的点击率,他还自学了摄影和平面设计。
终于,那年底,他们的第一款热销产品——南瓜子在拼多多平台上成为爆款,日销超过2000单。
产品卖得好,投入也越来越大。夫妻俩卖掉了大连的房子,将90多万元卖房款全都砸进了店铺里,并开始研究“转型”。
“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南瓜子不如原产地,但木耳、榛蘑我们是原产地、主产区,平台上的用户买木耳首选就是东北的。”王超说,“刚开始我收的(木耳)量少,一次就进几百斤,价格就下不来,但我始终坚持要保证木耳的品质。”有的不法商家为了给木耳增重,会往里面注入淀粉酶以获得暴利,但王超和李孟婷坚决拒绝。
王超告诉记者,他们店铺45%的订单是回头客,很受用户好评。2017年年底,拼多多大促期间,王超的木耳店铺销售额超过50万元。还带动了周边镜泊乡、松乙桥村等60多名村民就业。
说起做玉米的缘起,王超说是因为有一次他在高速上开车,看见一辆货车拉着满满一车玉米从旁边驶过,询问得知,这些玉米都是运往南方,在南方市场很畅销。
经过近两年的不懈努力,夫妻俩投入500万元建起了玉米加工厂和冷库。为了保证玉米的口感和质量,他们还当起了“新农人”,自种了750亩玉米。
看这小两口的销售成绩单:
8月27日,他们的喜粒佳旗舰店在平台正式上线;9月底售出4.2万单玉米,一个月创下92万元销售额!
王超说,如果不是今年遭遇连续台风,预计全年的甜玉米销售目标是1400万元。所以,他对明年充满期待。
5年来,王超和李孟婷自主筹建的加工厂、冷库、仓储占地面积已经超过5000平方米。明年,小两口还要再建一间粉条厂。
来源:黑龙江手机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