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从耳入:新式采耳热潮下的荆棘丛生

2020-10-25 14:37:29 作者: 病从耳入:新

制图|李颉

中耳炎的治理方法,也是迎松采耳店培训课程的重点。

学员透露,老师重点讲解了如何护理中耳炎:在完成正常的采耳步骤之后,学员们需要用生理盐水对顾客的耳朵进行灌洗,并用消炎水进行消炎,再用公司自制的膏药进行涂抹。最后,再叮嘱顾客来采耳店进行定期护理。

对此,医生表示,外耳冲洗对治疗中耳炎的效果微乎其微,患者通常需要口服抗生素以及外用滴耳液。同时,采耳机构自制的药物也不太靠谱。

据媒体报道,迎松采耳店推荐的“祖传秘方”,属于三无产品。

2018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发布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征求意见稿)中指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及其人员不得从事医疗活动、开具药品处方以及宣传治疗作用。经查证,采耳店的经营范围是保健服务,并不包括医疗诊治,因此不能从事医疗活动。

但现实中,提供相关服务的店面并不少见。

记者在几家采耳机构的价位表上均发现了“中耳炎调理”这一项目。当以顾客身份询问能否治中耳炎时,对方给出了肯定的答复。

许多采耳店还存在更改宣传词汇的现象,例如将“治疗”改为“护理”或“调理”,甚至只标注“中耳炎”一词。记者从律师处求证,即使其中没有“诊治”、“治疗”等字眼,只要技师是基于肉眼判断并为顾客上药,该行为就属于非法治疗。

然而,类似的现象却很难进行根治。

江苏新闻广播《政风热线》曾报道,有消费者就某采耳店非法诊断耳朵并推销药品一事向12345政府服务热线反映,遭到了两个部门的相互推诿。

随后,当地卫生监督所的工作人员向该媒体表示,卫生监督所是管理非法行医的部门,但在对该店的两次调查中,并没发现存在非法行医行为,因此只能对该店做出不能非法行医的口头要求,无法进一步管制。

变味的采耳

缺席的监管

在抖音、快手等平台,许多采耳店都会出现在推广页。视频里,身着古装、妆容精致的技师常常在采耳开始前摆弄一些新奇的道具,如用羽毛轻抚顾客的脸颊和脖颈,轻摇银铃铛,或是敲击钵盂、木鱼和小型编钟等器具。

制图|覃千山

评论下方,不少网友反问:“这到底是掏耳还是挑逗?”

在这类视频中,一些技师手上留着精致的美甲,有些还佩戴戒指等饰品。多家采耳店的工作人员均表示,没有对技师的指甲做任何要求。迎松采耳店的张秋经理补充道,技师可以留长指甲,只不过在做耳部按摩时,会影响到顾客的舒适度。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以应聘者身份向博道采耳公司咨询时,该机构的负责人也反复表示:“干这一行,颜值一定要好。”

多位微博网友称,他们在一些洗浴、按摩等休闲会所采耳时,面容姣好且身材丰满的技师会紧挨客人,一同躺在单人沙发上。

据调查,许多采耳店面在宣传中,还会额外强调采耳对人体的“保健功效”。

博道采耳机构的朋友圈截图

迎松在推送里提到的采耳好处

据媒体报道,目前没有临床证据支持采耳能“刺激穴位、有益健康”的这一观点。此外,大多数人对采耳的评价是“舒适”,如同在自己触碰不到的地方挠痒痒。

多位医生向记者证实,类似的保健功效并不属实。从医学角度来说,也并不建议进行采耳。

一般情况下,耳内的耵聍会在吃饭吞咽、咀嚼时脱落,也会随走路、运动自然掉落,无需人为清理。当耳内出现堵塞感或听力下降等情况时,再到医院接受正规治疗即可。相反,耵聍对外耳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采得太干净”还会带来损害。

实质上,夸大保健功效的采耳行业,是目前存在许多漏洞的国内养生保健市场的一个缩影。对应着的,是国内整个养生保健市场监管体制仍不完善、监管力度不足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