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宋海南 齐河报道
“当年作战条件太艰苦了,冒着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只能在夜里与敌军作战……”10月23日,在德州市齐河县晏北街道楼子张村一家农院里,秋收的玉米正在院落里晒着,院南头一群大鹅正在振翅伸懒腰。在安宁祥和的家里,87岁的抗美援朝老战士刘传贵向记者讲述了自己青年时参加革命的心路历程。
刘传贵老人生于1933年,1948年入伍,1949年南下内战,1950年去朝鲜,当时在军队中是一名通讯员兼警卫员,抗美援朝时主要负责运送弹药。记者见到老人时,他消瘦的脸庞和带着手套的手给在场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16岁开始参军,那个时候老伴已经怀了孩子,家里还有一个年迈的老父亲,但是为了革命,我毅然决然地参了军。”刘传贵坚定地说。
遍历大大小小的战斗,记忆最深刻的还是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接到上级命令后,刘传贵从东北的集安进入朝鲜,参军时决绝的信念深刻地在他身上得以充分体现,“当时我们是天黑准备出发的,在鸭绿江面只有一座窄窄的木桥,我和我的战友就是通过窄木桥进朝作战的。”刘传贵回忆道,“当时什么也没想,心里只装着一件事,出去就是保家卫国的,没想过要活着回来。”
刘传贵的队伍到达朝鲜后没几天,战斗就打响了,当时的气候环境很恶劣,吃不饱穿不暖是家常便饭。刘传贵说:“我们那个时候太苦了,整天吃不上饭,一口雪,一口炒的面粉,把雪当水喝,保暖的衣服没几件。”吃不饱穿不暖是一方面,武器装备落后更是苦了刘传贵所在的队伍,“当时的武器装备非常落后,白天敌军的飞机在头上呼啸而过,我们只能晚上参加战斗。”老人回忆说,“我参加战斗的那一晚是我见过的战斗中最惨烈的一次,当时整个师的兵基本被打没了,死的死伤的伤。”在激烈的战斗中,刘传贵所在的志愿军被迫困在半山腰,进退不得,只能等待后勤部队的救援。
“你看我这个手,这么严重的冻伤就是那次战斗中留下来的。”刘传贵一边说着一边摘下手套向在场的人展示他冻伤的手,粗糙的像树皮一样的手在昏黄的灯光下显得煞白,指甲都已经冻得残缺不全。“我和我的战友在半山腰的小破屋里等了三天三夜,终于等到了大部队的救援。”刘传贵激动地说,“我获救时,脚上的肉已经和袜子冻在一块了,老皮都冻了下来,棉衣已经冻得脱不下来,同批的战友中有的已经冻得截肢。”
那次战役后,刘传贵老人在朝鲜治疗了两个月才慢慢恢复,在朝鲜剩下的岁月里,他主要负责运送新兵到战场,其中运送了四川和东北的两批次新兵,1953年回国,1955年复员。战争是残酷的,不仅仅是留在刘传贵身上的伤疤,还有对生活的新理解,“我现在有点后怕,不知道那个时候是怎么活过来的,对于今天的和平与幸福,我感觉很满足。”刘传贵如是地说。
据刘传贵老人的儿媳妇回忆,他很朴实,与乡里乡亲关系处的不错,平时饭量不小,能吃很多东西,他很喜欢跑步健身以及骑三轮车。
采访结束时,刘传贵老人顺势抓起院子里晾晒的玉米粒喂给鸡吃,手脚利索的他还会干一些农活,天色渐黑时,他疾步踱入堂屋内,眼睛默默地望向了他那受伤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