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死神拉锯,复旦儿科NICU主任曹云用“斤斤计较”的喂养,为新生患儿“保驾”

2020-10-26 13:23:24 作者: 与死神拉锯,

曹云带着团队每天精准计算静静的药量、液体分泌量,连尿布都要仔细称重。同时,评估各项参数,实时监测其生命体征。细致的照料下,一周后,静静便成功撤离有创呼吸机,随后又很快撤离无创呼吸机,不久喝上了妈妈的乳汁。终于,成功长到2450克的静静能够出院了。

“不久前,静静回来随访,看着曾经病重的孩子如今一天天长大,别提多有成就感了。”曹云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容,这也是她选择儿科的初心。

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曹云便入职儿科医院。1996年,她正式加入新生儿科。回忆往昔,她不禁感慨,“新生儿科飞速发展,这背后有医生的努力,更离不开家属的体谅。”

20年前,曹云第一次赴海外进修。当时看着医院保暖箱中比手掌大一些的新生儿,她惊讶不已。“当时国内还没有这么小的早产儿,但带教老师信誓旦旦地预言,不到10年就会有的。”

谁料,没等10年后,刚进修回来的曹云便遇到了职业生涯中的一大憾事。

2006年,一对双胞胎宝宝住进了NICU,出生时均只有800多克。“我们做了很多努力,翻阅资料,无奈当时对这么小的早产儿围手术期管理并不成熟,其中一个孩子还是不幸夭折。”令曹云没想到的是,家属非但没有责怪他们,反而募集了50万元帮助新生儿科成立帮困基金。直到现在每每想起,她仍眼光泛泪。

闯过新生“第一关”,父母也是参与者

曹云的办公桌上摆着许多贺卡与合照,来自患儿家属的感谢将不大的办公室装点得温馨暖人。儿科医院新生儿科走出一批大咖,我国新生儿医学奠基人金汉珍、著名新生儿专家邵肖梅、陈超等都在此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热血。几代人不断接力,缔造出如今新生儿科响亮的“牌子”。

近年来,NICU收治的患儿越来越“小”,病情越来越重。“很多时候,新生儿们还没来得及回家躺一躺父母精心准备的小床,便开始了一场生命的拉锯战。”在NICU20多年,曹云愈发感受到,新生儿科的救治工作要跨前一步,父母应当是救治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

有的家长将NICU的“保暖箱”当成“保险箱”,觉得将孩子留在医院更放心,推迟出院;有的家长因与孩子分离太久,产生抑郁情绪;还有的家长因照护不到位,让千辛万苦的救治工作前功尽弃……在曹云的倡导下,2018年,儿科医院与上海市儿童健康基金会联手成立“早产儿护理研究项目”,内容涵盖早产儿喂养、疾病预防、家庭参与式照护、出院过渡护理等,让早产儿更好地从医院过渡到家庭环境。

曹云说,做医生之后,每天都像在考试,试题就是一条条鲜活的小生命。

若想助力孩子闯过新生“第一关”,必须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全力以赴。

作者:李晨琰 袁婧(摄影)编辑:吴金娇责任编辑:顾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