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000余户居民将告别蜗居,迎接新生活。
10月26日,注定是值得记忆的一天。
这一天,虹口区乃至上海市“十三五”以来旧改史上体量最大项目——东余杭路(一期)旧改签约率达到 98.69%,正式生效。6000余户居民将告别蜗居,迎接新生活。
东余杭路(一期),也是上海城市更新中心成立后第一个启动的大型旧改项目。由110、111、112、113、114、115六个街坊打包组成,共有居民5892证、6417户,是典型的“老、旧、小”。60岁以上占在籍人口的43.8%;其中80岁以上占5.89%。房屋大多建造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证均面积27.44平米,最小建筑面积仅4平米。
虹口区副区长周嵘表示,如果项目内6个街坊一个个单独做的话,耗时最少18个月。在“市区联手、政企合作、以区为主”的基础上,虹口区以组团打包形式集中启动、集中推进、集中开发,两个征收事务所整建制投入,各街道、虹房集团也抽调精兵强将下沉增援,仅3个月完成征收。
旧改新纪录诞生背后,只有经历其中的人,才能体会酸甜苦辣。
你是我的药
拐杖,是陈老的工具,却也是“武器”。
“怎么啦?”“你们想欺负我?”……没说两句,陈老的火气就上来了,抓起手中拄着的拐杖,就要扔出去。
“来、来、来,陈老别急,您坐下来喝点水。”虹口区第一征收事务所项目经理陈超一边剥着桔子,一边拉着陈老坐下。
陈老意难平:“我当年也是为国家作出贡献的,就6个多平米的房子,可要好好补偿!”陈超点点头:“刚才您生气了,我们工作人员可能解释还不到位,我先给您道个歉啊!”
陈老是回沪知青。老房子的户口里5人,老夫妻、女儿、女婿和外孙女。平时女儿一家三口住在外面,老俩口租房在其附近照顾孙女。
为了更多了解他的情况,和他“套近乎”,陈超学习研究了很多关于回沪知青的材料和报道。
每次,陈超见到陈老,总是要多打几次招呼,做他思想工作的时间都超过1小时。一天,待陈老心平气和的时候,陈超说:“其实我挺理解您的。当年您插队落户非常辛苦,只有性格强悍一点,才不会受欺负吧!”这句话,像讲到了陈老心坎里,他紧紧握住陈超的手:“你太理解我了!”
经过几次真心换真心,陈老认准了陈超,直言她是自己的“药”,把她当作“干女儿”。签约启动那天,陈老还硬拉着陈超合影。照片上的他,依旧拄着拐杖,却笑得慈祥。他已经看好了位于奉贤区的房源。
尽管如此,陈超还是帮他做了6套方案。她解释说,因为东余杭路(一期)项目涉及居民非常多,相关房源涉及虹口、闵行、青浦、奉贤等10处,因此经办人为每户选房的居民都准备了差不多6套备选方案,已备现场摸号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最后,陈老如愿选择了奉贤的两套动迁安置房。
接受采访这天,陈超嗓音沙哑。作为一位项目经理,她2013年起参与旧改,此次负责503户征收工作,是经手的最大规模。在东余杭路(一期)旧改基地,像陈超这样的项目经理共有13位。虹口区第一和第二征收事务所既合作又竞争,暗暗较劲谁能先完成目标。而每一户居民都是VIP,有包括两位经办人以及志愿者为其服务。
微妙的亲情
在如此大型的旧改基地,居民情况之复杂难以想象。对于一些居民来说,听闻旧改消息的一刹那,是喜悦、开怀、释放。但短暂的开心之后,很快陷入了焦虑:因为要分房、分财产,亲情变得非常微妙,如果处理得不好,可能在瞬间打破。
面对旧改喜讯,88岁的陈阿婆就高兴不起来,因为家庭矛盾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陈阿婆家中共有12个户口:大儿子夫妇一家三口、小儿子夫妇一家四口及女儿一家四口。家庭成员对征收补偿款及奖励款的分配均有各自的“小算盘”。由于大儿子家的女儿是领养的,陈阿婆、小儿子及女儿认为:养女不能分享此次的旧改征收带来的“家庭利益”,只肯给大儿子一家80万元左右。大儿子性格比较内向,基本默许了。可是当大儿子将此事告知妻子时,妻子立马火了,骂了他一晚上。